作文教学心得体会(合集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作文教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1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甚至有的学生提起作文就感到为难,害怕。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 从小抓起,做好铺垫和衔接。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应该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所以,从这时起,语文老师就应该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意识,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能通顺地说一句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围绕一个意思说几句相连的话,这样坚持下去,就会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三年级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
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是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新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结合。这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当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用口语,现在只是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了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减轻了学生心灵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三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命题作文要结合现实生活,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话可说。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吐真情,不说空话、假话,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作文要靠生活积累,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写作文,爱上写作文。
四、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活动,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五 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读课外书,,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就写不出好的作文,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学生把写话、习作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加工和整理能力,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2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大都兼具了文辞优美与思想性强的特点,而且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改编。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基于文本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时,可引导学生由情动到辞发,内化情感,享受“我手写我心”的喜悦。即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1、做到开源畅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所谓开源,就是练笔题要出在学生的生活和语言的积累上,出在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上。现行教材中的作文,大都是范围题,对学生来说,固然是限制少了些,却有些不着边际。但练笔则会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所谓畅流,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能较顺畅地表达。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老师就可以以材引材,让学生从课文中产生联想,从自己的生活素材中取出自己乐于表达的材料。如:学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生活实际,替聂将军给日本人民写一封回信。(因为课文的最后提到:“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设计既复习了书信的写作要求,又回顾了课文内容,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在学生们的回信中得到体现,回避了空洞的`说教和“口号”似的教育,而让学生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语文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学 ……此处隐藏19917个字……这让学生对写作充满信心,对写作更有兴趣,愿意动笔,能大胆去写,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总之,听了四位老师的作文课,我可以感觉到所有的孩子,都在课堂中收获到了习作的快乐,也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会写出一篇篇生动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美文。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15多年的山区教学生涯,使我看到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作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其现状令人担忧,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很多孩子害怕写作文,也不会写作文。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翻开作文本,我们就能发现,学生的作文本上只有干巴巴的几行字,内容贫乏,思想空洞,语言干瘪琐碎,没有童趣,甚至一件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讲不清楚,更谈不上文章的篇章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了。一些农村教师不大会写文章,有的是半路出家的民办教师转正的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也不知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写文章,拿到一个作文题,笼统的讲一下作文的要求,就让学生自己信笔涂鸦,甚至有一些教师让学生仿写套写作文书上的一些作文,学生们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改改题目,换换文章的的头尾,敷衍了事,而这些作文在考试中还能得高分。那么,该如何应对,走出这种困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成为写作的源泉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走进生活的兴趣,最终让孩子做到“情动而辞发”。农村的自然风光优美,山川田野,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农民们的劳动场景,或热火朝天,或悠闲自在,诗情画意。是无法深刻体验的,农村保留着的各种古老的风俗习惯,俗语谚语,也是农村孩子写作的源泉。关键是让学生们学会观察,教师要做好方法的指导。
教完《雷雨》后,孩子们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了。可是,让他们说说自己看到的一场雷雨景象,个个都是用了一些课文上所使用的词语,无非是“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之类,毫无新意和个性。下午,天黑沉沉的,正要下雷阵雨,我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走出教室,仔细观察下雷雨的整个过程,天空、房子、树、地面都有什么变化,你还听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兴奋异常,整整一个小时,我们没有上课,我就陪着孩子们一起看这场雷雨,其间,孩子们时而默不作声,时而惊叫声声。雷雨过后,我让他们写作文,结果相当的成功。
二、寓教于乐,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对于写作的恐惧和对于玩乐的热衷同样值得我们教师重视。因此,孔子提倡的教育思想――寓教于乐,并没有过时,而应在现代教育中发扬光大。农村是孩子玩耍的乐园,一把泥土、一棵稻草、一块石头都能玩出新花样,津津有味,乐而忘返。如何让学生在这片司空见惯的土地上有新发现,并把它写出来,这是我们教师肩负的责任。
1、让综合实践课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在实践活动中的所乐所得,在孩子的文章中呈现。春天带着他们上山采茶,夏天,到小溪戏水,抓知了,秋天,去摘果子,捡稻穗,冬天,去踏雪……写动物鸡鸭鹅、猪狗猫,写植物,松树柏树竹子,桃树梨树……这些他们感兴趣的事务,不但他们有话可写,而且愿意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就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孩子是天生的童话家,天生爱幻想,也是他们的乐趣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利用这个特点。在教完《神笔马良》这篇课文时,孩子们还沉浸在课文营造的神奇的氛围当中,我不失时机地问:“如果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呢?”一下子,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各个都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有的说:“我要是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辆太阳能汽车,因为现在的汽车排出的气体太臭了,把空气都污染了。有了太阳能汽车,我就可以坐着它出去玩,不但环保,还不用怕那难闻的汽油味而晕车呕吐。”有的说:“我要是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座新房子,爷爷已经老了,我家的房子又旧又破,我多么想让爷爷住上一座漂亮的新房子啊……”看来,这个话题谈们非常感兴趣,孩子们正扬起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神奇的世界里,我都不忍心去打断他们。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次的作文孩子们想写得不生动也难啊!
3、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写作的动力。心理学认为,孩子都想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别人的肯定,在意别人的想法和评价,小学生最在意的是老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在评改作文时,要从这些质朴的习作中发现闪光点,多加鼓励。但是评语要中肯不做作,不要因为鼓励而鼓励。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评语中的诚意,从而鼓起写作的勇气,争取下次作文有所进步。
三、写作是需要积累的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就能见到成效的。他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写作的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素材的积累和写作技巧的积累。
1、通过写读书笔记、用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毛泽东曾经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小学生初学写作,而《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小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因此,语言关是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文章,积累并在作文中运用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符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心理特征,也可减少学生词不达意的尴尬。
2、通过写日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写作的素材。许多时候,孩子们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积累。比如写一种小动物,农村的孩子,谁家没养只小猫小狗的,但习以为常了的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描写这些小动物们,天天和这些小动物玩耍,却写不出它们之间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这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于是,我让学生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生活中感触到的点点滴滴,记录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才不至于腹内空空。
3、通过熟读以至背诵课文及一些经典的文章,积累语感。农村孩子特别是山区的孩子,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方言交际,因此,更容易把方言带到写作当中,有一个同学在《我第一次烧饭》中写道:“火烧起来了,我就去看电视了,看了一半,我就提起锅盖,在锅里弄了弄,继续烧。”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是方言里的口语的直白翻译。不但没有普通话的语感,而且不符合语法逻辑。该如何以对呢?
教材中的文章以及其他经典的文章,是典范的语言学习作品,不但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且符合孩子们的语言特点。通过读这些作品,孩子们不但积累了语感,也从中学会一个个词语怎样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一个个句子又如何构成一个段落,一个个段落又如何构成一篇文章。由词到句到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在这读当中潜移默化,一步步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面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面对生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写作的兴趣,不断积累,学生才能展开写作的翅膀,才能写出题材新颖,情感真挚,语法规范的文章。“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表达”吧,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够自由翱翔在写作的天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