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01 01:18:22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 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二、检查预习

1、注音或写字

呻yín吟 白沫( m ) 翡(fěi)翠 困fá乏

深渊(yuān) wān蜿蜒 胆怯(qiè) 号(háo)叫

2、词语解释

(1)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文中贬词褒用,指自豪,信心十足。

(2)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3)困乏:疲乏。

(4)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3、预习收获(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有一点感受即可鼓励)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第一幅(1,6)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7,11)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12,15)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以“这是一只 的海燕,你看 ”

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刻画海燕形象的句子,并赏析。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沖向乌云,它叫喊着,……

(3)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4)它飞舞着,像个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5)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3、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表现了海燕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作者其实把“海燕”象征着俄国革命风暴中的“革命者”。那文中其它事物各象征了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乐观自信、英勇无畏的海燕形象,在生活的暴风雨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能像企鹅那样缩起头来吗?不能。而应该像海燕那样迎难而上,勇敢面对。

六、布置作业

1、练笔: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想些什么,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字数200字左右)

2、熟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计]

《瀑布》是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传统 ……此处隐藏7094个字……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局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局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偏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局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局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局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同学通过抢答的形式。

引导同学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掌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说出自身的理由。

同学合唱。

同学各抒己见。

(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同学互读课文。

小组的形式。

同学择其精要,研讨品味,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同学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洁。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同学说出自身感受表达的要清晰。

同学说出你对这段内容学到了什么?

找同学用对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说的?你想问的。

同学自主阅读,小组质疑。

小组讨论并回答。

例如: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如此壮观的局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随笔。

课后反思:

在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充溢了诱惑,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同时包括我自身。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在民间感受着美好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

2.是啊,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越精神。今天,我们又来学

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b“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用“▲”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相机指导朗读。

2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a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b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板书)

c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d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e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f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正是这样,我国把梅花订为国花。所以外祖父喜欢梅花,其实是借梅花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默读课文,从哪些具体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

2生默读课文。

↘小组合作,体会游子之情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理解古诗的含义。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小孩子)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1(指课题)什么叫“魂”?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3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梅花的秉性:感受到海外赤子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积累了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内化积累

自己选择一首思念亲人或家乡的古诗背诵下来,在班上展示。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