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科教学反思 篇1今天的课安排在下午,中午是备课组活动,组长安排的活动正好是观看本课的课堂教学录像。录像中的几个环节引起了我的兴趣,并在下午的教学中做了改进。
1.食盐的'份量。原来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好若干份称好重量的食盐,因为每份量不能过多,所以份数很多,工作量很大,导致想合并实验小组以减少食盐准备的份数。录像中发现有一种小勺,一平勺的食盐刚好是1克。印象中这种小勺仪器室里也有,看完录像我赶紧找出这种小勺,进行了验证,虽然不是刚好1克,但基本接近,可以作为计量使用。重要的是解决了食盐的计量问题,从而不必课前准备大量的份数食盐。也不必合并实验小组,可以保证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2.实验结果的预测。录像中有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议题是“一杯50毫升的水里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学生讨论了一段时间,纷纷给出答案,后来教师以学生的答案为例,引导怎样加入食盐,中心意思是第一次可以多加点,比如预测60克的可以加入40克或50克。对这一环节我有些不同意见。一是学生的预测只是一个环节设计,其实他们没有前期知识准备作为预测的依据,因此这个环节中根本没有安排讨论的必要,讨论了也是浪费时间。而教师根据学生预测结果讲述如何加入食盐,则更有误导之嫌。很多学生都预测40克以上,那么就可能在后面的实验中第一次在50毫升水中加入30克以上的食盐,这样肯定达到饱和状态,大多数小组的实验也就失败了。因此,我上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30克的食盐,一杯100毫升的水,溶解后每次用小勺加入1克的食盐,这样可以保证食盐数据的准确。而结果也是这样,三个班级二十多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有近八成的小组实验数据是35、36克,其他也是33、34克。
学科教学反思 篇2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学科教学反思 篇3又进行了一周的教学,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记录和反思,以记促思,以思促教。
思效,我通过第一单元的习题答疑课,发现几堂课线上教学课讲完,学生的差异很明显,有些同学平时课堂积极连麦,习题的整体准确度就明显较好。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科学实验,但是通过练习和答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将实验和结论相关联,比如有一道题“()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正确答案是一定浓度,但很多学生记住了实验中不断加盐改变了沉浮,所以回答的是加盐的液体。本来是想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结论印象深刻,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是我教学中对学生引导通过现象去探究结论做的不够。
思得,及时记录所得,总结成功之处。《给冷水加热》一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导入,学生们积极连麦,气氛活跃,紧接着通过实验现象,与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提出沉浮现象与重量、体积有关的猜想。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对学生猜想进行验证。整体教学相对流畅,而且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指导老师对于这节课我向学生提出的几个引导型的问题提出了表扬。教学预设效果也基本达到。
思失,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我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的'效果也会有一些出入,对于这些不足,我进行反思。还有,在个别课堂上我对孩子的引导还远远不够,各方面还有待提高。如《液体的热涨冷缩》一课中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水在透明管子里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当时已经展示了实验用具,如果再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了解红墨水的作用。但是我抛出了问题没有让学生回答就给出了答案。科学课上对于我向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我应该花时间去引导,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而不是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放弃给孩子充足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思改,“思”的最终目的是“改”,我和指导老师一起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对自己提出了以下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教学方法:注意“启发法”和“讲授法”的运用,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教学目的:不应该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不要过于注重结论,否则就会表现在当学生回答到点子上时,就马上肯定。毕竟学生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要充分尊重学生。科学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对实验结论的渴望。
3、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注意知识间的联系,避免学生片段性的记忆。注重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做好预设。
及时的记下这些得失,争取日后做到扬长避短,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学科教学反思 篇4《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本课采用探究教学的思想,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教学活动分三部分展开,即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想办法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规律。
1、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教材以一段录像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2、想办法制造声音。
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办法制造声音。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激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 ……此处隐藏8141个字……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习惯的养成
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习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学科教学反思 篇14《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记录10毫升、50毫升和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流水与时间的关系等。
课前,我自己先做了实验,用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在杯底打一个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个量筒接住,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时,我记录一下时间,当量筒里的水达到50毫升时,我又记录一下时间,最后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0毫升时,可是杯子里的水漏不下来了,我没办法,等不到100毫升,只能在接近100毫升时,记录时间。我认为,这样测出来的时间误差比较大,我估计当学生做这个实验时也要碰到这个问题。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课堂上每个组在做这个实验时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杯子中最后几滴水漏不下来,因此,在得到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组与组之间误差相当大,有的组用了150秒左右,有的组用了200多秒。我问学生:“为什么测10毫升、50毫升水的用时组与组之间的误差不大而测100毫升水的用时组与组之间的误差大?”有学生说:“刚开始实验时杯子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压力,滴水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均匀,到了实验结束时,杯子中水的'高度低压力小,滴水的速度比较慢。”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分析的原因。我让学生们想一想,有没有保持杯子中水的高度不变的办法?能不能发现更好的办法解决误差问题?学生们又开始实验了,在实验中学生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有的组里采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具体做法:一位学生负责在杯子中加水,让杯子中的水始终处在同一高度,一位学生负责观察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时给另一位负责记时的学生提醒及时记录。有的组让100毫升的水滴到滴不下为止,把杯子中剩下的水测量一下,大约有6毫升的水滴不下来,接着在杯子中加入106毫升的水重新再做一次实验,这样当杯子中的水滴不下来时,滴完的水正好是100毫升。
学生们在实验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改进实验,我认为:这是这堂课中学生们最大的收获,也是老师期待的结果。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