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意义》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数意义》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数意义》教学反思1“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分数意义》教学反思2根据校教研工作安排,这个星期该我上公开课。可是一直到本周二还在赶教学进度,因为前一个星期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去实践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学习,落下的课只有抓紧时间补回来。
周一才决定上分数的意义,周二下午才开始备课和准备上课的材料,所以教学设计上可能不够精细,预设不是特别充分,虽然教学思路是清晰的。
教学在一个小故事中拉开,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还在学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况中评价学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价值。这似乎与数学教学无关,但教育与教学是不该分的,而我认为教学远没有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更大。
在教学单位“1”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字1引入,让学生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归纳不但可以表示1个物体,1个图形、1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得出1如此多的实际意义是数字1的外延,并在1上加引号,由此定义单位“1”。然后让学生说说手边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
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基础上,我通过对折圆形的纸片引导学生依次得到分数21,41,81这些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然后我通过问: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这样的1份是81,那么这样的3份呢?学生很容易得出83这个分数,然后问5份呢?7份呢?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分数,于是我质疑:81,83,85,87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分母都是8,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数不同。我并没有急着肯定学生的发现,而是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来表示一个分数,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叙述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分数的,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发现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的什么意思。
关于分数单位,我选择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分数意义概念后提出。然后赶紧练习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练一练的习题效果不错,于是我对练习中的相似习题省略,但数轴上的单位“1”和如何正确得出各分数相对应的点是比较难的,于是仅剩的时间我留着处理了这个习题。
教学必须从形象到抽象,返归数学的本真。
《分数意义》教学反思3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1)谈话: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学具,请你选择一种学具,每人创造一个分数,并说出你创造的分数的含义。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1)集体交流,小组汇报。提问:你创造了怎样的分数?你是怎样操作的?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
(2)点拨、引导:刚才我们把一块饼干、一张纸、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同样我们也把一些小棒放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单位“1”。
(3)设疑启思:刚才通过操作,我们得到了许多分数,这些分数含义虽然不相同,但本质是否相同呢?为什么?
(4)归纳小结: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3、深化理解,概括意义。
(1)议一议: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来概括一下分数的意义?
(2)想一想:这里的单位“1”是指什么?
追问: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小结:这里的单位“1”表示的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教学反思:
1、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课本,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同时数学又回归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本课设计注意到数学的教与学的紧密联系生活,对课本内容进行重组,实现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根据提供的.材料创造一个分数,直观感知分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诱发思维。
在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主创造的分数的意义,满足了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表现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过程,就要充分展开知识的发展过程,让数学思维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放飞。
《分数意义》教学反思4这节课是分数除法教学的起绐课。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我是想作为分数除法的第一个知识点,利用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动,让学 ……此处隐藏6322个字……探究清楚了。我长长的松口气,没想到做练习时,很简单的一题,学生哑口无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说了也是含糊其词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上呈现的知识是借助图形来分析的,现在脱离了图形的直观性去谈抽象的分数的意义,难怪学生不理解呢,看来正是应了那句笑话“一节课把自己教会了,而没教会学生”。学生毕竟是根据直观的图形来思维的,抽象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于是我采取了补救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写一个分数,让学生想一个形象的图形或动手画一画,亲自分一分,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渐渐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脑子里就有了形象的直观图了,从而真正的从意义上理解了分数。
有时我就想:没有问题的课堂可就真的有了问题了,学生一堂课都没问题可提,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尤其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在不断的解决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中生成的。
《分数意义》教学反思13一般传统的分数意义教学,都是按照书本顺序,根据一幅幅图示或简单的操作认识一些分数,在此基础上归纳意义。这样的组织教学,是浅薄苍白的,不具有活力的。
没能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非常困难。所以,有必要改变教科书的这种"传统"的'呈现方式,使得它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开放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一道接着一道现成的、呆板的例题不见了,而是提供给学生真实具体而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在活动中"做数学";教师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记忆定义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本例中通过学生的活动和充分交流,了解分数的表现方法,建立起生动活泼的表象,并理解了分数在生活中更为厚实宽广的内涵。例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一份;也可以是把橡皮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还可以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4个圆片;更可以把6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二个蛋糕……或者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三分之一,还可以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二份是四分之二等等。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分数是无穷的,生动具体、富有生命力的。
《分数意义》教学反思14教学在一个小故事中拉开,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还在学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况中评价学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价值,这似乎与数学教学无关,但教育与教学是不该分的,而我认为教学远没有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更大。
在教学单位“1”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字1引入,让学生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归纳不但可以表示1个物体,1个图形、1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得出1如此多的实际意义是数字1的外延,并在1上加引号,由此定义单位“1”。然后让学生说说手边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练习内容有些少,特别是对一个计量单位如1分米1厘米1千克等学生说得少,引导也没有跟上。
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基础上,我通过对折圆形的纸片引导学生依次得到分数21,41,81这些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然后我通过问: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这样的1份是81,那么这样的3份呢?学生很容易得出83这个分数,然后问5份呢?7份呢?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分数,于是我质疑:81,83,85,87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分母都是8,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数不同。我并没有急着肯定学生的发现,而是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来表示一个分数,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叙述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分数的,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发现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此处应该再通过比较,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或表示不同的份数,所得的`分数都是不同的。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的什么意思。
关于分数单位,我选择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分数意义概念后提出。本来设计时计划让学生再想一想12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可以得到哪些形如1的分数的,因为前面学生都提到了,而且时间剩下的也不多了,于是只有作罢。然后赶紧练习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练一练的习题效果不错,于是我对练习中的相似习题省略,但数轴上的单位“1”和如何正确得出各分数相对应的点是比较难的,于是仅剩的时间我留着处理了这个习题。
《分数意义》教学反思15本节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紧紧围绕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而学生是学习的仆人这一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加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详细的熟悉、深刻的理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1、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的留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必需从学生熟识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供应观看和操作的时机,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而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例子,去发觉生活中的百分数,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学问的根底与生活中对百分数的熟悉,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重视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力量,表达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效劳人生的教学。
2、重视教给学生猎取学问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不单要把学问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猎取学问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坚持以熟悉实践再熟悉再实践为主线,采纳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对学生进展学法的指导。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通过看、思、说、试,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发觉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育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力量: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制造百分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共性;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分和联系时时,主要采纳了争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争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进展他们的制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力量。
3、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盼望自己是个发觉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殊剧烈。所以这节课主要通过创设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操作应用,将所学学问进展内化理解。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和动手实践获得新学问、学会学习是教师共同认同的。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地行讨论、争论和沟通,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学问,同时使力量的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进展仍旧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讨论的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