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案例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反思案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反思案例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
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
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少年闰土。了解一个人要和他交往,你准备怎么预习课文?
生1:读课文查不懂的词。
生2:难写的字抄一遍。
生3:回答课后问题。
……
师:看来预习习惯很重要,能把课文读下来吗?
生读课文。
师:多媒体出示:
字:
捏 缚 贼
词语:
胯下 颈上 允许 毡帽
句子:
1、他是能捕捉小鸟雀的。
2、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且很凶猛。
师:第2句用两个“──”分成了3部分,找三个同学来读读。
生读课文。
师:读通课文是第一步,读懂课文是第二步,通过自己学习能了解哪些情况说一说。
生:闰年生的,五行缺土,所以叫闰土。
生:知道闰土只有十一二岁。
生:闰土家境贫寒。
生:闰土知道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捕鸟,看跳鱼儿……
师:你看我们自学课文读课文可能只知道一点两点,但通过交流就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你们想不想深入理解课文?要想深入的了解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应该读哪部分呢?请你提一个建议。
生:因为课文说的是少年闰土,我想应该从闰土的样子和闰土做什么事读起。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同学们这样建议,我们就从学学闰土的样子和做什么事入手。请你大声读一读。
生读。
师: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读,你们一边听一边画,你们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闰土是个可爱的孩子。
生:比较淳朴的农村孩子。
师:怎么淳朴?
学生读:他头上戴一个…
生:我觉得他是个又瘦又高的孩子。
师:没有他的外貌啊?
生:看图感觉的。
生:他很害羞。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请读一下。
生:从他见人很怕只是不怕我。
生:闰土是一个朴素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因为他有紫色的圆脸,黑黑的感觉,就觉得他很健康。
师:同学们通过读把外貌读出来了。下面我们来学学闰土讲了几件事。先自己读一读,读的时候还有任务呢,看看你们能不能按顺序理一理闰土心中都有哪些新鲜事?
学生自读。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按顺序理一理闰土心中都有哪些新鲜事?
生:第一件事是捕鸟,第二件事是捡贝壳,第三件事刺猹,第四件事是看跳鱼儿。
师:你的概括能力很好。你们归纳几件?
生:四件。
师:只有四件吗?欢迎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他有很多新鲜事,只是没有时间表达。
生: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说不完做也做不完的。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找出一个词无穷无尽。其他同学呢?
生:闰土是一个会发现的孩子,我们身边有很多稀奇事,在于你会不会发现。
生:闰土是一个快乐的孩子。因为在那里有些少爷每天被关在家里,没有到外界看到过跳鱼儿,刺过猹,所以我觉得他很快乐。
师:读了这么多无穷无尽的故事,你还想说些什么?
生: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
生:闰土是一个既贫穷又不贫穷的孩子。他贫穷是因为他的家境的贫穷,他的不贫穷是他的知识丰富、见识广。
师:你通过对比说,说得真好。再来读一读第二段,看看对闰土有什么新的认识。读的时候注意用笔画出。
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对闰土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他很能干。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生读: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只一拉既要讲求力度还要讲求时间。
师:从这你看出什么了。
生:看出闰土经验很丰富。
生:他很聪明,不会像我们城市里的人只会用手去捉鸟,他会用身边的资源去捉鸟。
生:闰土不仅能干还很有耐心。他会编竹篾。
生:闰土是个眼疾手快的孩子。因为鸟来了他就要很快地抓住。
生:我觉得闰土很聪明。
师:就这么一小段短短的文字,同学们能从其中读出这么多的东西来。下面还有三件事呢。我们来读读,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自读。
师:时间关系,没写完的同学先不写了。谁来说说。
生:闰土知识丰富。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夏天贝壳很多,紫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他对名字都了解。
生:他能用各种方法找到,说明他很聪明。
生:走近了,看出他非常善良。
……
师:我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还很渴望闰土心里知道的事。可以看出他很羡慕,“我”有点像笼中之鸟,非常向住外面的世界。
师:那么闰土是知识丰富的。同学们,少年闰土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文中的“我”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文中的作者和闰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三十岁以后的故事。
生:想。
师:如果同学们想知道他们三十岁以后的故事,建议同学们看看鲁迅的《故乡》。
《故乡》节选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 ……此处隐藏17486个字……官绅头子的策略的。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这样一方面可以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满意为由先救下姑娘。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以“麻烦”巫婆向河伯通报情况为借口,将巫婆投进漳河。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以巫婆久久不归、麻烦官绅头子催一催为借口,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以巫婆和官绅很久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为借口,又要把官绅们扔下漳河;官绅们跪下磕头求饶,西门豹并没有立刻放过他们,而是说“再等一会儿”(这“一会儿”对官绅们的震慑可想而知);过了一会儿,西门豹才让官绅们起来,并让他们回去。(这时西门豹知道官绅们是彻底被制服了,达到了破除迷信,教育老百姓的目的。)巧妙之四,讲究策略,区别对待。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西门豹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惩治恶人、教育百姓、破除迷信的预定计划,表现了他的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办法很巧妙,但是不是唯一的办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这样,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5、进行角色表演。课文第二部分故事
教学反思案例13我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感觉心情特别愉快。
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其中,我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经显得多余。
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我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是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反思案例14乌塔,一个多么有趣的名词啊!《乌塔》这篇课文,我一读题名,就觉得很新鲜。“乌塔是不是一座很黑的塔?乌塔是不是一座停着很多乌鸦呢……”各种奇思妙想涌入我的脑中。一读课文,我才恍然大悟,乌塔原来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这个小女孩14岁就独自一人游历了欧洲,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不管来到哪一个国家,都不忘自己的爸爸妈妈,买礼物送给他们,这又是多么孝顺啊!而去欧洲时,有一半是自己挣的,这又是一个多么独立的女孩啊!
想想自己,和她相比之下,我不禁觉得自惭形秽。在这个年龄,我们没有这种勇气,也没有这种胆量。当我一个人独处时,我的内心会感到很孤独,很无助,感到茫然无措,就会觉得自己像流浪儿一样,孤立无援。因为这种莫名的恐惧,使我们把自己闷在家里,虽然有图书、有电视,但是,这毕竟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使之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是呀,在我看来,我们的家就像一个大鸟笼,而我们就像是蜷缩在笼中的一只小鸟,没有自由,不能感受生活,也不能去体会人生的`哲理。
爸爸妈妈,
鸟儿,
能展开双翅,
在天空中翱翔
能拥抱蓝天。
鱼儿,
能攒动鱼尾,
在水中嬉戏,
感知生活。
而我们,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却是井底之蛙,
对世事一窍不通,
试问,
我们又何曾心甘呢?
书中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世界的真、善、美却是无限的,
那么,
就请你们,
敞开自己的胸怀,
让我们扑进地球妈妈的怀抱,
阅读蕴藏在世界中的大书,
感知生活,
感受未来。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快乐!
教学反思案例15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新课程认为,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每一个人都在重新解读课程,把课程给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者。学生也应该是课程的最终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和建设文本的机会。
我在教学三年级第五册语文教材《蜜蜂》时,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让我惊喜,学生咄咄逼人的质疑,也让我不知所措。从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独特的'思考,这让我意想不到。
在后文学习中,我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我在黑板上板书:
第一批 第二批
回到了家: 2只 + 15只 = 17只剩 3只未归。
(花费40分钟) (花费大约4个多小时至15小时)
了解了实验的结果,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学生说:“蜜蜂了不起,它逆风而飞,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飞回蜂窝,真让人佩服。”可是有学生却说:“老师,这个实验是真实的吗?”我不容质疑地说:“那当然”可是学生却很不服气地质疑:为什么蜜蜂同时放飞,却分两批返回?同一蜂窝的蜜蜂飞相同的路程,为什么所用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么就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呢?为了挽留自己的颜面,我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课总算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