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16 18:06:26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因而不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候会遵循这个套路,忽略了语文教材选文本身对教学的指向性。王荣生将语文教材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不同的选文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定篇”里,学生学习经典篇章的丰富蕴涵;在“例文”里,学生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在“样本”里,学生学习的是阅读过程中读写的方法;在“用件”里,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文章介绍的信息、资料等。《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选文,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对于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我们可以将《六国论》视为学生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样本”。

(一)分析文本,归纳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思路

《六国论》是典型的三段式议论文,即引论、本论、结论。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了是论证更严密,紧接着又提出了“赂秦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在本论部分就着重论述了这两个分论点,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一系列论证法法进行了有力的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为国者无始为积威之所劫”,并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这样层层分析下来,这篇文章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磅礴。

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加之议论文写作要求规范性,我们不妨把这篇文章作为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模板”,归纳出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思路,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这样清晰明确的思路使学生在学习写议论文时有清晰的框架,在写作时可以遵循文章的思路,写出自己的论文提纲。

(二)练习巩固,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议论文写作是中学生写作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会遇到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不知从何开始写起,文章思路不清晰,论点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文章枯燥,缺乏文采等,这些主要是议论文写作训练较少和对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不了解造成的。因而,学习了《六国论》这篇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文,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对于提高议论文写作很大的帮助。

首先,学习《六国论》结构的严谨。对于中学生来说,为了使一篇议论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写作前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是很有必要的,即先提出中心论点,再由中心论点引出分论点,选取论据来论证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六国论》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这样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也非常便于学生学习,因而在进行以论文训练时,学生也可参照这个结构来写提纲,就会让自己的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其次,学习《六国论》论证的严密。文章在一开始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后为了是论证更严密,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便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力亏灭亡的,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失去了援助而灭亡的,这样就无懈可击了。在论证“赂秦力亏”这个分论点时,先运用了两个对比论证,将秦国战与不战获取的土地同诸侯国失去的土地,诸侯国先辈创业的艰辛和子孙守业的不珍惜作对比,论证了“赂秦”导致灭忙的必然性。接着在论证“不赂秦”时,从三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说明了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又是怎样灭亡的。中学生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可以参照这篇文章的处理方法,让自己的论证具有力度和可信度。

再次,学习《六国论》语言的精确。议论文写作重在说理,而说理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大多数学生在说历史语言显得枯燥乏味,要么写的冗杂,要么表达不清晰,有理说不清。《六国论》中,作者在论述“赂秦力亏”这个观点时,引用古人的一句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赂秦力亏的必然性。在写作时,也可以教导学生学习古人论述自己观点的方式,引经据典,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所知道的论据像讲故事一样一一罗列出来,而是要详略得当,注重语言的组织,这样即能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又能增强文章的文采。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注重技巧与方法的讲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根据教材选文类型的指向性“因材施教”。议论文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规律,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问题也会引刃而解。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2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放心不下的是课文字、词、句的落实,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于文言文中的人文信息、整体意蕴等“文”的价值常常被忽略了。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漠视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因文得意和发展自我的内心需求,是只有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教学而没有“阅读”的.教学。新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文基本能疏通大意,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若要保险起见,可通过预习导学案和课堂上适当点拨来补充不足。

问答导学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更好地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特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对学生归属感的满足,能使教学活动在充满快乐的气氛中推进,品位诗意的语文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需求。朗读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感知课文的氛围。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他的角色意义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我在设计这篇课文教学时,一直以平等作为目标向度,使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成为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

综上各位老师的观点:第一单元欣赏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这三篇小说分别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从内容的归属上来讲,编者力图使教材包含古今中外的作品,但是这样的编排,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一定的难度,小说与小说之间的跨越太大,联系不强,但这几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都有着比较一致的特点,那就是情节结构相对复杂,反映的社会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增强了文章的'深度。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件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的文学样式、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政策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这三个要素来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格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本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 ……此处隐藏17098个字……或者机械,呆板。

”导学案”实施运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关键取决于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而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又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置是否精当,巧妙。这一认识在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已经形成了共识。上完一堂课后,我们经常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导学案”里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对激发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导学案”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真正让学生感兴趣,非常想去探究的问题,那这节课又将是多么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传统的老师一个人讲还要乏味。

问题是,虽然在思想认识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设计编写的过程中,却还是屡屡出现问题设置不当的情况,导致一堂课的失败。这里面固然有好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本来就是一个难点这一客观情况,但和我们老师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也不无关系。

有些老师担心学生会遗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在”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上总是”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网打尽。数量上一篇课文的”导学案”就设置了十几个问题,范围上基本涵盖和”教参””目标””示范”有关的所有知识点。这种设计思路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学生确实能学到更多东西。问题是课时够不够?即便够的话,就能保证学生全部学得到吗?实践证明,这种想什么都教给学生的做法往往是什么都没教给学生,想什么都让学生学到往往是什么都没让学生学到。

因此我认为,”导学案”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宁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滥,数量上以三——五个为宜,最多不超过七个;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不太重要,可讲可不讲的尽量不讲,把它们留给学生,要相信学生。

与问题设置的琐碎,繁杂相比,机械,呆板的问题设置对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打击恐怕会更大。有些老师受考试和教辅资料的影响,老是用出出正规考题的思维模式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不敢求“新”,求“变”,求“异”,设计出的问题往往和“目标”“示范”上的问题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这种资料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如何去激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尽管我并不否认这有提醒学生注意,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但我还是想说,能不能换种思路?设计出资料上没有但在思考时又不得不利用资料或课本的问题。虽然这样去设计问题肯定要加重老师的负担,但我相信,只有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实施运用上,主要是评价机制的缺失造成的问题。

是不是设计编写的问题处理好了,“导学案”的实施运用就不存在问题了呢?并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学期教学反思中提到的老师要加强“导”的作用,提升“导”的艺术外,这个学期我又有了个突出的感受——评价机制的缺失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负面影响。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比较起来,外在占主要方面,毕竟在应试环境下真心喜欢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还是来自于家长、老师的鼓励,同学、朋友的艳羡以及周围人的肯定。高一年级实行“导学案”以来,创造了大量让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板书,写黑板,中心发言,朗诵,表演,质疑,辩驳等,再加上分组学习、讨论、竞赛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得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

问题是对那些表现活跃的、精彩的学生我们老师除了口头表扬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对那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学生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激励措施。如果仅仅是口头表扬或批评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奖励或处罚(比如发奖品,加学分或者扣学分),恐怕大多数学生的表现热情或畏惧心理都很难持久,结果是课堂成为少数积极分子的舞台,而大多数人选择成为观众,而这种情况似乎在大多数班级已经普遍存在,有些班级甚至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评价机制,对于大多数渴望从学习中捞取“实惠”的学生,他们究竟有多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是个很大的问题。尽管学校试图在学分评定上起到相应的或奖励或处罚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反而导致更多的学生对此更加的不屑一顾。所以,我建议学校一定要建立严格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上就是我这个学期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5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