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25 05:02:22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1

一、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2.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如:2O:表示两个氧原子O2:表示氧气分子,表示1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表示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1个氧离子,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3.必须背熟的元素符号

4.必须背熟的离子:

阳离子:K+Ca2+Na+Mg2+Zn2+Al3+Fe3+(铁离子)Fe2+(亚铁离子)Ag+,H+,NH(铵根离子)

阴离子:Cl-、O2-、S2-、SO42-、NO3-、CO32-、OH-等。

对于常见的原子团,其化合价你应该记住,甚至式量,特别是以下六个原子团:

原子团

PO43-

SO42-

CO32-

NO3-

OH-

NH4+

例1:某婴儿配方奶粉部分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下表所示,表中的“钙、磷、铁、锌”应理解为

A.金属B.非金属C.元素D.分子

训练A:

1.下列各组粒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2.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有相同原子团的是

A.KMnO4和K2MnO4B.H2SO4和SO3C.Ba(OH)2和KOHD.NaNO3和NaNO2

3.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60B.AuC.O2D.H、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意义、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例2:“水滴石穿”在语文上表示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可以完成看起来无法完成的事。但从化学角度来看,它可不是真的,水长期滴在石头上不会击穿石头,而是包含着某一个化学反应,请写出该化学方程式。

训练B:

1.明代诗人于谦《吟石灰》是一首佳诗,诗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试联系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曾用金属铝粉和高氯酸铵(NH4ClO4)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加热铝粉使其被氧气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混合物中高氯酸铵受热分解,同时生成四种气体:二种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一种气体是氯气(Cl2),还有一种气体是化合物(常温下是液态),因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试写出其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粉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铝。

(2)高氯酸铵受热分解。

三、有关化学量

1.相对原子质量:它是一个比值,它与原子的质量不同。

2.相对分子质量:意义同上,都是相对于碳-12(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训练C:

8月我国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泄漏事件,造成40余人中毒。这种毒气的名称叫“芥子气”,化学式为(C2H4C1)2S。则:

A.C、H、C1、S原子个数比为B.“芥子气”由种元素组成

C.“芥子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D.一个(C2H4C1)2S分子由个原子构成

E.C、H、Cl、S的原子个数比为F.C、H、Cl、S元素质量比为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2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的基本原理;

(3)熟悉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2.教学方法。

本章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验操作。因此,教学方法应采用多种手段。

(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和互动,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熟悉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3)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探究和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氛围。

(2)知识讲授:结合实例和故事情境,详细讲解各种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3)实验操作:设计一系列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能力。

(4)讨论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深入探究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5)小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提高和巩固。

二、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进行如下反思:

1.教学目标的'落实度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到位。教师需要加大巩固力度,让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知识和应用技能。

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不够。

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实验的安全性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不够认识。教师需要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操作规范的讲解,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

3.教学方法的变化性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性,没有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提问预让学生思考 ……此处隐藏25003个字……本内容

⑴课题名称

⑵本节(单元)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⑶教学背景分析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

⑷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

⑸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由于教学设计都是已经实施后的教学过程,因而文字资料中还要包括教学反思。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如何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⒈如何确定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确立,需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⒉如何进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以适合教学时间。第二是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从三方面考虑,即已知:先前经验;学习动机;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简明扼要的列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知识掌握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的核心观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⒊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举纲导向的作用。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表达,即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说明学什么;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说明怎么学(怎么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说明为什么学。同时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的可操作性、可测量的目标系统之上。

案例分析:云南曲靖段亚鹏《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三个维度整体考虑,全面具体,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本节课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要求,针对性强,便于实施。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从而易于实施,落实和评价。

⒋如何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涉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意图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等几个内容范畴,其核心是活动的设计,基于新课程要求的活动设计应体现为方法而教为策略而教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但更多的是采取表格式。

案例分析:戴雯婷《竹子中的奥秘》

⒌如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旨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及其影响结果的课堂教学要素(变量)的评价设计。这种设计需要将学习结果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三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借助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双重作用,来全面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

⒍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旨在介绍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不同与特色之处。及什么地方做的好好在哪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改进

对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教学设计,即是教师备案这一教学环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使其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教学取得最佳时效、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保证。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讨论:下列情况下各自灭火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黑板灭火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实验室熄灭酒精灯吹灭蜡烛森林火灾熄灭天然气灶油锅着火练习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