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1一、课程资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是本章中最重要的一节,教学内容也是最多的,这节内容构筑了整个循环系统的知识体系,它上承接了人体的营养与呼吸,下引领了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所以在整册教材中处于中心的位置。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血液、血管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浓厚,“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理解能力稍有进步,但还不理想,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学习形式去获取知识。
资源开发和利用:
本节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新鲜的动物心脏(猪心、鸡心)、心脏模型、心脏的挂图都可以使学生对心脏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血液循环的电动模型和挂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媒体中有关心脏病治疗的消息或报道;教材中关于血液循环发现的文章等。
二、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心脏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在学习方式上采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先为学生提供可供观察的实物或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掌握心脏的结构;在学习血液循环的内容时,在学生的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插图和模型,再总结相关的概念和知识,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心脏的位置、形态;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意义及相互协同的关系;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特点;
4、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正确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现在正值春播的大好时机,很多农民都在向田地里喷灌时都要用到什么机器?学生积极回答:水泵!
教师启发:你能说说水泵是怎么工作的吗?
学生叙述:水泵能使水从水井里达到地面上,送到农田里。
教师:说得很好,我们身体里的血液要在全身不停地循环流动,也需要有个泵来推动,这个泵是······
学生:心脏!
教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心脏的知识。板书课题: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一课时新知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将手放在胸腔的左侧,感受心脏的博动。同时启发:心脏是怎样博动的?你推测心脏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
学生将右手放在胸腔左侧,感受心脏的博动情况,并推测心脏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教师出示新鲜的猪的心脏和心脏的模型、挂图,并向每个小组分发一个鸡的心脏(因为比较经济,符合学校的实际条件,且观察效果也很好),先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外形,并告诉学生心脏和本人的拳头大小相当,然后让学生用手触摸心脏,感觉心脏壁的厚薄,学生会发现心房的壁比心室的壁薄,并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要厚一些,从而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教师此时先不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进行学习,往往悬而未决的问题会一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示范解剖鸡心的方法和观察的步骤,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解剖鸡心,对照着心脏的解剖图观察心脏的结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适时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有直观形象的认识,为进一步掌握心脏的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代表汇报观察的结果,利用解剖的鸡心向学生介绍心脏四腔的名称,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并且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不相通的,而同侧的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至于为什么心房的壁比心室的壁薄,右心室的壁比左心室的壁薄,学生们仍然无法做出全面的解释,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适时指图发问,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结构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后答出:是瓣膜,和静脉瓣的作用是一样的,都可以防止血液的倒流,教师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它可以朝向心室开,在心室与动脉之间也有瓣膜,叫做动脉瓣,它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决定了血液在心脏里流动的方向是······?学生思考后回答血液在心脏里流动方向是:
心房心室动脉,教师再进行启发:如果有人心脏内的瓣膜发育得不健全,那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学生纷纷回答:我知道,这会使血液倒流。还有的说:这就是心脏病啊,我有一个亲戚就是瓣膜关闭不严的先天性心脏病,小的时候他不能和我们一起又跑又跳地玩,也不能激动,后来做了手术才好起来。教师总结道:现在发达的医学技术可以为先天性心脏病人带来了福音,做为我们健康人应该如何在生活中注意心脏的健康,使它更好地工作呢?学生们: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我们的心肌细胞更强壮,跳动更有力;在患了呼吸系统疾病后,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引发心肌炎;
平时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摄入过多的盐,会使血压升高,也会危胁到心脏的健康。教师及时地给予激励评价。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教师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对心脏的解剖图进行记忆,然后以抢答的方式进行竞赛,使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记忆深刻,掌握牢固,并针对学生在记忆该图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可以利用口诀进行记忆,即:“上房下室,左右相反,房连静,左房肺静,右房上下静,室连动,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抢答时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在学生对心脏结构掌握得非常好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先前的问题,为什么心脏四腔的壁厚薄各有不同?学生会若有所思,所进行的猜测也比较符合事实,如果在一开始就分析这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没有根据地胡乱猜测,而此时再进行分析效果会好得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得出结论:心脏壁的厚薄是与它输送血液距离的远近有关的,这种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心脏可以说是身体器官当中最敬业也最会工作的一个了,它一生都在不停地跳动,它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呢?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进行叙述,即心脏每跳动一次,收缩和舒张各一次,并且舒张的时间要长于收缩的时间,也就是休息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要长,所以心脏在一生中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此处隐藏8921个字……p>
师说:从而得出:同侧心房和心室是相通的,心室连着动脉,心房连着静脉。心脏其实就是由左右两个“泵”同时协同工作的,两个“泵”的中间由一层厚厚的肌肉壁分隔开。左侧收集来自肺部的血液,并将这些血液泵至全身;右侧收集来自全身其他部分的血液,并将这些血液泵至肺。
师说:阅读79页小字部分内容,思考探究提纲4。
生说:有瓣膜,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师说:你能给它取个具体的名字吗?
生说: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师说:非常棒,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它的这种作用呢?
生说:灌水实验。(展示灌水实验动画图)
师说:小组交流讨论并实施你们的探究方案,然后汇报总结。
生说:从动脉灌水,接着从动脉流出;从右心房灌水,从肺静脉流出等等。
师说:探究发现:无论向心脏如何灌水,水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即心脏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心脏的结构是和它的功能相适应的。心脏的肌肉发达,能够强有力的收缩,就象泵一样,能够将血液泵至全身,上至大脑,下至手指和脚趾,即使你在做倒立时,血液也能向上流到脚趾。
师说:下面考考你,看你能否闯关,把名称拖到相应的位置。机会只有一次,认真把握好。(展示心脏结构与血管图)
生说:一生上台拖动,另外两名学生补充。
师说:同学们对心脏的结构已熟练掌握,那么对瓣膜的作用掌握得怎么样呢?(展示灌水练习题)
生说:分别找三名学生回答1、2、3题。(回答不全让其他学生补充)
师说:看来灌水实验也没有难倒同学们,没有被绕进去。作为奖励老师送给你们一个口诀,可以帮助你理解心脏四腔与血管、瓣膜之间的关系,请看大屏幕,试着读一读。
师说:展示知识小节,同位交流,回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与心脏有关的哪些知识?
师说:只要人活着,心脏就能不断地跳动。因此有人说: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是从不休息的。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生说:有的说休息,有的说不休息。
师说:好,同学们的意见有分歧,请结合材料思考,看看你的说法是否正确?
生说:因为心脏是有节律跳动的,心室的舒张期比心房的舒张期长一些,从而使心脏有充分的时间休息,所以心脏是休息的,而不疲倦。
师说:很好。平时我们学习也要象心脏一样学会休息。俗话说得好,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师说:体育课上,当跑完400米时,你有何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心跳加快、出现不适感、胸闷、头晕等。
生说:心脏肌肉壁不够发达,收缩和舒张的能力不强,只有靠加快心跳次数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
师说:不错。缺乏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肌肉壁不够发达,收缩和舒张的能力不强,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不够多,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只有靠加快心跳次数才能勉强满足肌体的需要。心率过快,使心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疲劳。这就是为什么职业运动员通常拥有比常人更缓慢的心率,而体质更好的原因。
师说:(超越自我)学习了心脏的知识后,请谈一谈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生说:各抒己见。
师说:所以青少年要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促使心肌强健,以增加心脏的工作潜能,让自己轻轻松松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6【教材分析】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是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下册)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知识点和难点较多,也是本册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通过对心脏的结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节内容是对前一章知识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的去向及如何被细胞利用作进一步的说明,并为后两章“人体的能量供应”和“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而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都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能力目标:通过对心脏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非常的重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心脏有好处;
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通过图片观察心脏的结构,心肌壁的厚薄与功能相适应。2、心脏瓣膜的开闭与血流方向的关系。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课堂反思
(一)成功之处是
1、巧用谜语导入课题--心脏.出示幻灯片心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体验和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心脏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及感受心脏的跳动。此时教师设疑:“心脏为什么能够不停的跳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心脏的结构。
2、齐读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有个简单的了解,并标记。再自主学习观看心脏解剖图,独立完成讨论题。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师生互动完成讨论,并且进行总结规律,交给学生巧记的口诀。
3、交流与合作,小组交流合作,观察血液循环的图片,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并且复习就知识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及吸入的氧气最终被送到哪里,了解血液里气体成分的变化,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动脉血和静脉血。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总结血液循环的口诀。
4、借助与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化解本节学习难点
用图片观察以及录像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脏的`四腔,连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瓣膜作用控制血液的流向化解难点,达成教学目的。
5、讲练结合,巩固本节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
(二)不足之处
1、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实际上是两课时的内容,内容量大,也是本册书的难点,特别是血液循环途径极其复杂,时间安排上有点不足,学生很难理解。
2、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讨论的时间较短。学生发言覆盖面还不够全面,应该让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