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时间:2025-09-07 19:58:33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集锦【8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集锦【8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

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敢于展示自己是一种勇气!记下了吗?

生:记下啦!

师:在今天的课堂上,你有没有勇气展示自己?有没有勇气把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交流?

众:有——!

师:说到勇气,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敢作敢为,有无所畏惧的气概。在你的心目中,你最欣赏、最佩服的勇气是什么?请用“勇气就是……”说一句话。

生1:勇气就是面对恶势力毫不屈服。

生2:勇气就是明知可能做不到还敢于挑战自己。

师:好,我们就走进美国作家狄斯妮的一篇小说,了解二战时期一位普通的士兵和一位普通的妇女的勇气。(板书课题、作者)先了解一下背景:

(屏幕出示,交代小说背景: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早晨,盟军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发生了……)

二、读出故事:

师:了解了背景,请同学们把这篇小说默读一遍。有两点要求:1、把不清楚的字词标出来。第二,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开始吧!

(屏幕出示:1、默读课文,不清楚的字词标出来。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生默读课文。)

师:都读完了吧?我发现咱班的同学有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同学把每一段前边都标上了序号。有没有不清楚的字词?(很多学生举起手来)

师:解决字词的途径很多:首先,要学会利用课下的注释;其次,可以利用工具书;第三,可以和同学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问老师。(学生看注释、交流。只剩少数学生举手了。)

生1:第九段“把门什么上”?

师:这个字哪位同学认识?

生2:读“shuān”

师: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人家帮你解决了困难,你应该怎么样?

生1:谢谢!

师:好!

师:还有吗?

生3:第一段勋章什么带?

师:谁知道?

生4:shòu

生3:谢谢!

师:哪一位同学能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5:本文讲述了一个法国女人救美国伞兵的故事。

生6:文章叙述了二战期间法国女人不怕危险,两次救助美国伞兵的故事。

(板书:美国伞兵 法国女人)

三、读出人物:

师: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大家再细读一下这篇小说。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说说你最欣赏的是谁的勇气。

(屏幕出示:细读课文,着重研读人物描写的句子,用下面句式回答:我认为______最有勇气,我最敬佩他(她),因为他(她)______。)

(生认真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师:有答案的同学举手。

生1:我认为法国女人最有勇气,我最佩服她,因为她勇敢的两次救了那个美国伞兵。

师:能不能结合具体的句段说说?

生1:第6段,“‘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这是对法国女人的语言描写,从这里我看出了她的勇气。

师:说的好,对法国女人的语言描写还有吗?

生2:有,在第16段“哦,当然啦。快!”

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话?

生2:这是第二次救美国伞兵时说的。在第一次救他的时候,法国女人的丈夫被德国士兵无情的杀害了。

师:能不能把这两句读一下?

(生读)

师:这两句有区别吗?

生2:有,第二句多了一个“快”字。

师:那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2:应该读出她的坚定、勇敢。

师:这是在她付出沉痛的代价之后,当机立断,包含更大的勇气。法国女人说的话似乎少了些,在这儿让她多说几句行吗?

生2:不行,这时候情况紧急,德国兵很快就要追来了。

生3:“她毫不迟疑的.把他送进壁炉边的碗橱里。”“毫不迟疑”写出了法国女人的干脆、果断。

生4:我更赞赏美国伞兵,我佩服他的勇气,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说的好,你能具体的解释一下他的机智、勇敢表现在哪些地方吗?(板书:机智、勇敢)

生4:他遇到危险,毫不犹豫的求救。

生5:还有被捕以后,及时从窗口逃生。

生6:从窗口逃生后,再次返回到法国女人的家里。显示了美国伞兵超人的智慧,

师:是啊这个情节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学院多大的勇气呀!他知道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于是,他赌了一把。他求救时怎么说的?

生7:读第5段和15段。

师:第一次去法国女人家,知不知道法国女人会救他?

生7:不知道。

师:应该怎么读?

生7:慢读。

师:第二次说这句话时的心情和处境怎样?

生7:很内疚,很危险。

师:应该读得……?

生7:快些。

师:你们两个能不能把这两次对话给大家再读一下?

(生读)

师:这两句“愿意把我藏起来吗”含义一样吗?

生1:不一样。第一次意思是说你愿不愿意帮助我?第二次是说,我已经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不幸,你还敢不敢帮我?

师:尽管是给人家带来了那么大的不幸,但还是返回来求助人家,这需要有……?

众:勇气!

生2:我认为法国女人的丈夫最有勇气。

师:呵呵……为什么?

生2:读第7段。

师:对,她和法国女人的意见是一致的。

生3:我也认为法国女人最勇气,我最欣赏她。因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善良。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3:第4段,“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这是对法国女人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女人是善良的。

师:好,“她长的并不漂亮”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4:这是外貌描写,说明法国女人并不特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

师:那为什么写她“不是笑容满面”呢?

生4:暗示那是战争年代,法国女人经历了很多的苦难。

师:我认为这段有两个词非常重要,你能找出哪两个词吗?

生:善良、镇定。如果不镇定的话,美国士兵来到她的家中,她就会非常的慌乱,也就不能及时的救助美 ……此处隐藏7700个字……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8

1、新闻两则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