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3.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
提问:听完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
分享后总结:看来同学们知道的不少,很好!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2.请同学简单介绍对词人的了解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老师以ppt为工具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并简单介绍《雨霖铃》词牌知识。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根据自己的预习理解,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
2.听读。老师范读。注意特殊句式的读法。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学生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
1.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点拨: 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写什么?
点拨: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点拨: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1)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点拨:意象——酒、柳、风、月。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什么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怀?
点拨:。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4. 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
点拨:提示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竟敢方面入手。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点拨:围绕“伤别离”主题,描写了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
点拨: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 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 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 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板书设计:
《雨霖铃》柳永
别前——寒蝉、长亭、骤雨 (实) 寓情于景
伤别离 别时——兰舟 (实)
别后——烟波、暮霭、酒、杨柳、晓风、残月(虚) 虚实结合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2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 ……此处隐藏11210个字……:乃、之、为、为、之、为、为、以、且、为、为、而、之、之、以、因、而、因、之、因
句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长于臣、沛公奉卮酒为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三)、第三段,本人最精彩的文字。鸿门宴,绵里藏针,惊心动魄,学生该读二遍。全段朗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一段里,留给你们深刻印象有什么?你们喜欢哪个人物?樊哙语言动作的描写入神(文学色彩),尤其生动形象。
明确:沛公拜谢项王,项王留饮沛公。范增玉玦示目,项庄舞剑击杀,项伯翼蔽刘邦,张良见樊哙,樊哙勇闯军门解围,指责项羽,最后沛公如厕而出。
项羽:为人不忍,英勇重义,英雄重英雄
樊哙:忠勇、威壮、辩才、有谋
范增:老谋深算,
张良:足智多谋,
项庄——项伯
学生可能会喜欢的人物——樊哙,带剑拥盾,侧其盾以撞,瞋目,发指,目眦,覆其盾,加彘在肩,拔剑切而啗。文学性语言,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无韵离骚之文。
勇闯军门,尽职尽忠,善辨多谋。
知识考点:
实词:从、骑、谢、郤、前、寿、坐、不、翼蔽、止、内、披、瞋、上、眦、
跽、啗、安、举、刑、胜、王、迫、豪、近、军、细说、如
虚词:而、因、目、以、之、若、为、以、因、无以、以、而、而、之、且、如、以、而、而、耳、为、以、因
句式: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籍何以知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亚父者,范增也、若上前为之寿、若属皆且为所虏、客何为者、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加彘肩上、还军霸上、窃为大王不取也、
(四)、第四段,鸿门宴的收场。读一读,真得有必要,课堂里,学生不愿意读,这是很失败的。刘邦如厕抽身,如何脱身回营,计划精密,狡猾至极。
明确:沛公脱身,张良献璧玉,项羽受璧(正),范增破斗(反),诛杀无伤。
鸿门宴以刘邦成功脱身而收场,从而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聪明狡猾,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
知识考点:
实词:细谨、让、会、军、去、置、道、间、度、间、桮杓、拜、过、坐、破
虚词:为、为、乃、为、乃、之、而
句式: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五、赏人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刘邦:圆滑奸诈,巧舌如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张良:老练多谋,眼光锐利,善于用人,善于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
樊哙:忠勇豪爽,有勇有谋,粗中有细。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刚愎自用,高傲自大,易冲动,骄傲。
范增:老谋深算。
【教学板书】
故事情节:
始————无伤高密,项王急击
发展———项伯夜访,刘邦拉拢
高潮———项庄舞剑,樊哙勇闯
尾————刘邦脱身,诛杀无伤
人物形象:
刘邦:好领导
项羽:为人不忍
张良===范增:好军师
樊哙:忠勇智
项伯:义气,
【课文成语】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9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题解:
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