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设计思路: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再让学生模仿画图案,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教学准备:各种图案、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案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紫荆花”是由一个花瓣绕中心旋转四次得到的。“风筝”是由一只燕子平移后得到的。
“花边图案”是由一组小图案平移后得到的。“雪花图案”是由一瓣雪花然中心旋转五次得到的。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画法,动手操作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3页画一画1)。(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3页画一画2)。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3、作品展览、鉴赏全体同学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巧手奖、互助奖等,使学生得到美的启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师。
教学反思: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⑴使同学认识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的面积的方法。
⑵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同学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⑶通过学习,提高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从数学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说圆环。
⑴剪圆环活动。
出示一个同心圆环;
让同学用一张白纸剪出同样的一个圆环。
⑵说剪圆环的过程。
让同学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
二、算圆环。
1、教学例10
出示例10和图。
师问: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要计算它的面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同学汇报和交流方法。
同学自主尝试练习。
交流解答过程。
同学交流(同学作品放在视频投影仪上向全班介绍):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面积-小圆面积;圆环面积的计算步骤,可先算大圆面积,再算小圆面积,最后用减法算圆环面积;全班介绍,教师板书解答的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和图形,理解题意。
同学独立计算。
交流解题方法,注意提醒同学半圆的面积必需把整圆的面积除以2。
3、教学“练一练”
考虑:
(1)求涂色局部的面积,需要计算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
(2)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
(3)第一个图形,两个基本图形有什么练习?第二个图形呢?
(4)同学独立完成,并全班交流。 反馈时,注意加法求组合图形面积和减法求组合图形的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先说说每个组合需要丈量途中哪些线段的长度?再让同学独立完成。
完成后展示同学作业 ,并交流方法。
2、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
同学根据图形作出直观的判断,并说说直观判断的方法。
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学通过计算检验所作出的判读。
3、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指导分析。
4、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
师问:你能估计出每种花卉分别所占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吗?指导用画出辅导线的方法,来估计每种花卉所占圆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同学独立计算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
完成后交方法。
四、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缓刑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需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九第6 ……此处隐藏6865个字……>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9“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有意识的把数学内容和问题寓于各种各样的情境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然而,在多种的情境创设中,很多人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下面就以几个案例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上“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曹冲的故事……(播放一段长达10分钟的FLASH)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1:大象很重。
生2:曹冲很聪明,很爱动脑筋。
……
案例二: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反思:
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导入都采用了创设相应情境的方法。但是我们认真比较和思考后发现,它们反映出来的情境创设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觉得教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不是再自然一些,有效一些呢?
一、情境的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地简单实在自然一些
进行教学设计时,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创设实在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但不论哪种情境,一旦花哨、造作就会造成课堂的累赘。
在案例一中,老师花了十多分钟,用了一个故事的`情境导入新课,而且还加了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是这个故事和今天学习“克和千克”并没有多大联系,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生搬硬套,实在有浪费时间的嫌疑。而第二个案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思考彩球的排列顺序,而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形式导入,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一种求知欲,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他的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有效的。
二、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有效性
“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但在课堂实施中,有的则因为对情境、材料考虑不同,问题指向不明,常常给课堂带来了被动的局面。创设教学情境是重要的,但关注的焦点应该落在情境是否有效,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如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看了故事后,说说感受是什么?由于主题情境的入手点较多,学生可能会从很多方面去想,但要从数学角度出发,看出“克和千克”来,还是很吃力的。从效果上看是低效的。在第二个案例中,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促进了进一步的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