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时间:2025-08-28 23:42:27
小学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小学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小学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1

一、常见的病句:

(一)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少某一个成分,使表达的意思不明白的一种病句。

例如:

1、“下课了,()在操场上玩游戏。”这句话缺少了“谁”这个主语部分,谁在操场上玩游戏呢?意思不明白。

2、 “我们学校书法竞赛活动。”这句话中因“做什么”这个谓语部分不完整,所以意思不完整。

3、“老师在认真地为我们批改()。”这句话中的后部分“为我们批改”不完整,缺少了与“批改”这个中心词搭配的宾语,使人不明白老师为我们批改什么。

句(1)缺主语,句(2)缺谓语,句(3)缺宾语,这三种现象都犯了成分残缺的毛病。

(二)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就是句子中的某个词语用的不恰当,或褒贬不当,或大小不当,或轻重不当,或近义词错用而造成的一种病句。例如:

1、在这次比赛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2、他办事总是犹豫不决,一点儿也不(武断)。

3、隔着雾,眼前的景物(糊糊涂涂)。

这三个句子中的“成就”“”武断“糊糊涂涂”都用得不恰当,句子的意思都不清楚,都犯了用词不当的毛病。

(三)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多指主谓搭配或动宾搭配不恰当,使句子意思不清楚的一种病句。

例如:

1、“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北京是季节”,“北京”是地名,“季节”是指时间,“北京”不是“季节”。这个句子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

2、“我们要改进学习态度。”“改进”的意思是“改变原来落后的情况,使之有所进步”,多与“方法”“技术”等搭配,不能与“态度”搭配。这句话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

(四)词序混乱

词序混乱,指句子中的词语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想要表达的意思排列,以致出现歧义或混乱现象,使句子的意思表达不清楚的一种病句。

例如:“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仔细检查并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而原句颠倒了词语的顺序,使句子表达不明白而造成了语病。

(五)重复累赘

重复累赘,是指句子中重复使用了意思相同的词语,显得多余累赘的一种语病。例如:“我们正在观看优美漂亮的舞蹈。”这个句子中的“优美”和“漂亮”是意思相同的两个词语,在一个句子中重复使用,就显得罗嗦了,只要选用其中的一个意思就明白了,而重复使用两个,反而使意思不清楚了。

(六)前后矛盾

前后矛盾,是指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使句子不清楚的一种病句。例如:“我敢肯定今天可能会下雨。”这个句子中的“肯定”和“可能”是互相矛盾的,“肯定”是确定不移的;“可能”是也许能够,或许能够的意思。这两个意思显然是矛盾的,使人看了不明白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究竟是哪一个。

(七)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用上了代词(如“你、我、他、她、它、这、那”等等),但是指代什么,使人无法确定所指代的对象,造成意思不明白的一种病句。例如:“小芳和小丽是邻居,她经常到她家玩。”这个句子中的“她”,究竟是指“小芳”,还是指“小丽”呢?要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令人费解。

(八)不合事理

不合事理,是指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客观事实的一种病句。例如:“夕阳的朝晖洒满了湖面。”夕阳散发的是“余晖”,而“朝晖”是朝阳散发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合事理。

(九)归类不当

归类不当,是指句子里根本不是属同一类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造成归类不恰当的一种语病。例如:“妈妈买了冬瓜、茄子、扁豆、猪肉等许多蔬菜。”这个句子把“猪肉”归属到蔬菜类,显然是错误的。

(十)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是指前后两个分句和使用的关联词之间关系不协调。例如:“我们只有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这个句子中的关联词“只有”不能和“就”搭配,改为“只有······才”或“只要······就”才能将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

二、修改病句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修改病句最重要的一步,自由读懂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才能发现它的毛病,照着原句的意思去改正。许多病句只要弄清楚它要表达的意思,这个病句也就修改好了。例如:“在会上,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读了句子之后,想一想:是谁在会上纷纷发言?这个句子没有主语,应该加上主语“同学们”或“大家”,这样,句子的意思就表达清楚了,句子也就改对了。

第二步,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查找,什么毛病影响了这个句子意思的表达。例如:“小明改进了上课爱做小动作的缺点。”这个句子要说的是“小明改正了上课爱做小动作的缺点。”原句中的“改进”与“缺点”不能搭配,“缺点”只能说“改正”,不“改进”换成“改正”,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

第三步,在查到句子的毛病后,照着句子的意思“对症下药”地修改。一个病句的修改,常常不只一种改法,要选择不但最能准确表达原意的,而且又是最简便的改法。例如:“这苹果的味道又香又脆。”应改为“这苹果又香又脆。”如果改成“这苹果的味道很香,吃起来很脆。”固然也对,但改法不简便。

三、修改病句的四种方法

(一)补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例如:

1、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补主语)

2、大家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补谓语)

3、我们要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补宾语)

(二)删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修改重复累赘和自相矛盾的病句。例如:

1、玲玲学习成绩好的主要原因是她平时刻苦学习(的结果)。

2我们(忍不住)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这种方法也用于修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归类不当的病句。例如:

1、通过老师的反复教育,(使)我认识了错误。

2、这苹果(的味道)又香又甜。

3、西瓜、(南瓜)、香蕉、菠萝这些水果我都爱吃。

(三)换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修改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指代不明和不合事理的病句。例如:

1、无论谁(违背)违反纪律,都要受到批评。

2、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提高。

3、他(心上)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四)调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修改词序混乱的病句。例如:

1、我们学校过去注意得不够对卫 ……此处隐藏1053个字……的喜爱。”句中“戏迷”包括“中老年朋友”。

修改方法:一次分类只能采用一个标准。修改时可以“删”或者“添”。如上句就可以改为:“京剧‘国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深受戏迷的喜爱。”或者“京剧‘国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深受戏迷特别是中老年朋友的'喜爱。”

四、否定不当。

如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句中“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包含两种情况:“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和“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后者显然不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修改方法:先“拆”后“删”。

五、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会导致句子在逻辑上违背事物常理。如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神农炎帝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句中“发扬”和“继承”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换一下,先“继承”再“发扬”。

修改方法:理清事理,调换位置。

六、重复累赘。

这种毛病是由于不懂词语的意思而产生的。如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句中“大约”和“左右”都是修饰“三分之一”的,都表示约数,不能两个同时用上,应去掉一个。

修改方法:删掉冗余的词语。

七、用词不当。

如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句子中“通过”不该用而用了,使得整个句子没有主语,应刪掉。再如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句中“妄自菲薄”系错用,应改为“盲目轻视”。

修改方法:删或换。

八、句式杂糅。

把两句话的意思合在一句里说。如夏季的太阳岛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实际上有两个意思:夏季的太阳岛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或太阳岛的夏季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却被杂揉在一起。

修改方法:拆分。

九、关联词误用。

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如果错用、滥用、配对不当、省略不当等都会造成病句。如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句中“只要”应改为“只有”。

修改方法:换。

小学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4

小学语文常见常见病句类型

一、成分残缺——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不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就是成分残缺。

一般说来,成分残缺有三种情况①主语、谓语、宾语残缺;②必要的修饰语残缺;③关联词残缺。对于毛病,我们只要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格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缺少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例题一: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表达不明确,因此这个句子缺少了主语)

例题二: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响应”一般与“号召”搭配在一起,不能说响应学习雷锋,因此改为: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

二、用词不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否则就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三、搭配不当——句子中的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

例题一:“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四、语序混乱——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一:“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五、前后矛盾——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六、重复罗嗦——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

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七、不符逻辑——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

例一:“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八、分类不当——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例一:“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九、指代不明——说话写话时,为不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我、你、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

例一:“中午,许敏和童林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句中出现两个他,不知道是只许敏还是童林,因此改为:中午,许敏和童林一起上学,许敏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十、关联词误用——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

例一:“不但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我很想去游览一下。”这句话构不成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要把关联词“不但……而且……”改为“因为……所以……”;

例二:“你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成绩。”句子中“只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十一、用错标点——标点、起停顿,调节句缓急轻重等作用,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会造成病句。

如:我们看了“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改:我们看了《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

修改病句的方法

一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

三改,对证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四检查。改完后还得重读一两遍,看看有毛病的地方是否都修改了,修改的是否恰当,是否保持了句子的愿意。

《小学语文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