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后反思14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后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1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10到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我在教学略读课文《充气雨衣》时,本文要求认读生字16个,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教学这些令人难记的生字,孩子们一定会觉得头痛。我一改往日的角色,让小朋友分组学习,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有的小组选出了一名小老师教他们、考他们;有的小组互相出字谜记生字,有的小组编顺口溜,如学暑字,有个小朋友是这样编的:太阳底下有来者。有的小组采取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学习轮到小朋友汇报时,他们个个兴趣盎然,俨然一位小老师,而且学习效率也很高。看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可以让他们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促进他们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2《假如》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极富童趣的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小诗内容浅显,感情真挚,我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的内容,在朗读中感悟诗的内涵,在朗读中受到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教育。
我以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不断地补充我讲的故事内容,积极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学生知道了马良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他用手中的神笔帮助穷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愿望。我又抓住契机把学生引入文本: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拥有马良的神笔,她想用马良的神笔做许多许多的事,她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是“假如”。学生读题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起课文来……在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我设计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融入文本,走进小作者的内心。这首诗的朗读有两个难点:一是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朗读时却不能一样,应该有一定的变化。二是各段所描绘的对象不同,朗读时应该突出各自的不同形象。为突破难点我首先范读这首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三个愿望蕴涵的不同情感,我从孩子们兴奋的眼神里知道,他们被小诗人感动了。我还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四处“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并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三个愿望的'不同情感:“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是兴奋,“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是喜悦,“画一双好腿”是沉重。我运用了指名读、齐读、引读、创设情景读、比赛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读中,孩子们的心和作者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教育。
孩子们的心是最纯最美的!在课堂上我也被孩子们感动着:学完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孩子们似乎早就期待着这个问题,小手举得像一片树林,“假如我有马良的神笔,我会为盲人画一对明亮的眼睛,让他们能重见光明,能看到美丽的世界!”“假如我有马良的神笔,我会给沙漠画上草地、森林,让动物们能在那里快乐地生活,使人们能安居乐业。”“假如……我会给贫穷的山区画一所学校,让家庭贫穷的小朋友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假如……我会给缺水的地方画上河流,让田里的庄稼能得到灌溉,人们能喝到甘甜的水。”“假如……我会给无家可归的人们画许多漂亮的楼房,使他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假如……我会给我们的学校画许多绿绿的树,五彩缤纷的花,使我们的校园像花园一样美!”……
孩子们的脑子里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孩子们的心灵里有着炽热的真情,孩子们的心里装着无数美好的愿望,孩子们的心最纯最美!
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3今天,上的是《半截蜡烛》第二课时。
我感觉,今天学生的状态不佳。他们有很多人,一开始就做小动作,心神不定,一直没有集中注意力,不知在想些什么。而且表现出对课堂的淡漠、不开心、没有兴趣。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想想有这么多原因:一、星期一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涣散、集中不起来。休息了两天,可能有些不适应。
二、今天晨会课的时候,我的言语较严厉,而且批评了几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规定了几条教为严厉的班规。可能学生觉得老师的态度不和蔼可亲,难以接受。但想想这一点,应该不会造成以上的现象。
三、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一开始就板着脸,没有和他们进行情感的沟通,所以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没有给予他们所需求的,因而自然产生失望的'情绪。
想想可能几方面的原因都有点吧。本来休息了两天,又要投入艰苦的学习,难免产生失落的情绪。再加上老师又那么严厉,不可亲,当然没劲了!
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4《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孩子们对故事已经熟读成诵了。第二课时读完课题,一个孩子叙述了故事大意后,我问孩子们“青蛙看到大海难吗?”“不难。”“难。”“不难。”““难。” 有的孩子把目光聚焦到“这有什么难的?”这句话。抛出的问题太唐突了吧,让我们来听听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吧。一个说只要登上前面的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一个说山太高,没有翅膀和长腿上不去。在这难与不难的碰撞中,孩子的思维之花悄悄绽放了。一个认为不难,轻而易举,充满鼓惑,一个却高山仰止,望尘莫及。加上图画和语言的渲染,分角色朗读一下子入情入境了。就这样让梦想破灭了吗?就这样想见却不得见吗?就这样陷入失望的境地,垂头丧气,无可奈何了吗?
小松鼠来了,她的.鼓励成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青蛙被失望和无奈浸透的心灵。她的陪伴给了青蛙无穷的力量,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我终于梦想成真了。”好一个梦想成真,这一切容易吗?不容易啊!反反复复地读“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看似艰难,筋疲力尽了,可一个“不知不觉”分明流淌着幸福和欣喜,融化了疲惫,只有大海,只有梦,只有那片蔚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美丽而宽广,神秘而充满诱惑。怎样才能看到她呢?如果你是 ……此处隐藏8280个字……>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一些呢?
生:长城像一条巨龙穿行在大地!
生:运河像一条飘落在大地的绸带!
……(请了几个孩子,都是拿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对于长城的雄伟、运河的壮丽并没有自己的体会。不禁有些失望!)
我想:也许是初读课文吧,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能彻底的感悟!于是乎,我和孩子们一起品读了课文!学完课文后:
师:谁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奇异。(还是有些失望)
师: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大家看看图,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生:长城接连不断,连绵起伏,像一条长长的龙。
师:你讲得真生动!她……还像什么?(生兴高采烈地看图)
生:像一条游动的蛇。
生: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大街!
师:太短了!(学生敞开思路,各抒己见。)
生:像一条游动的大蟒蛇。
生:像一条穿行在大地的高速公路。
生:像飞机划过天空留下的一条白色的丝带!
……(这时,孩子门的脸神采飞扬!我想:这时他们才是真正体会到的长城之奇异!)
师:你们的想象太精彩了!但我觉得还是像“巨龙”好,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理由!
生:(沉思,翻开书本,再次阅读文本,观察插图,寻找理由,这无疑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
反思
我们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农村,许多孩子并没有见过长城和运河。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只有宽阔的街道、田间的小河……而这些与长城和运河又差之千里,学生对长城和运河的直观感受唯有从书本的插图中去获取!但是插图又未能尽显其风姿,学生从单纯的语言文字中又很难体会到其雄伟、壮丽,更难以激发真正的喜爱之情,更别说是产生互动,故学中感觉十分之遗憾!我们的材中有许多类似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学内容,我们师不妨宽容一些,不要急着加以否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学语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表达!可能把长城比作街道、高速公路并不合适,但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那是感受新事物的又一方式!
在我们的学中,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十分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谈、自探、自创、自得、自乐。在课文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敢想敢说的空间里长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会水到渠成!
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12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创设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让学生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让学生读着课文,清晰地感觉用行动实践着他说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不仅仅是在栽树,而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二、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我们一起来读“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让学生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他站在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让学生抓住“仔细”“连声”等词进行品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文中的内容,还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三、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我将它做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13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情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满意之处:
1、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我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录音读、师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背,小组背、男女生对背、集体背诵等多种形式,还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水到渠成,熟读成诵,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创设情境,培养说话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联系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说一说,议一议:为什么要给春天画个彩色的太阳?
二、不满意的
1、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时课堂纪律较乱,误了一些时间,以后要在组织教学工作要努力。
2、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小学语文课后反思 篇14《植物妈妈有办法》是是一首以自然知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以蒲公英、苍耳、豌豆为例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全文共5节:
1、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
⑴ 学会“旅”、“乘”等生字,理解“四海为家”、“纷纷”等词。
⑵ 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⑶ 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是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法。
2、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了课堂教学:
⑴ 为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增强学习兴趣: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他们的兴趣,我制作了风光片、课件,准备了苍耳实物、头饰,还做了游戏准备。
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欣赏一个风光片,这个风光片是由一组惹人喜爱的植物组成的,并配上了优美的音乐。这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他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并喜欢上了植物,这时就是导入课题的最佳时机。孩子们都没有见过苍耳,先让他们看、摸,然后说说有什么感觉?再把苍耳轻轻地粘在戴着小动物头饰的同学身上进行表演。学生通过看,摸,表演,不仅很快就弄懂了苍耳是靠动物传播种子的,而且觉得非常有趣,趣中学习了知识。
⑵ 何突破重点、难点: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城里的孩子很难见到,农村孩子也不一定注意过,因此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些困难,这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课件(蒲公英纷纷飞行图,小免身上粘满苍耳图,豆夹被太阳炸开图)。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课件,让学生对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学生不仅觉得新奇而且很快地了解到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