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兽医个人工作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兽医个人工作计划1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1、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人们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到颁布实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
10个相关配套规章,出台应急预案、防治规范标准1348个,基本上实现了依法治疫。
2、动物疫病防控方针不断完善。总方针:“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基本原则:“地方政府负总责”、“属地管理”。
防治措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综合防控措施;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创制了几十种疫苗,有些居世界领先水平,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马传贫弱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禽流感病毒重组灭火疫苗等均已市场化;建立了多种疫病的检测诊断技术,其敏感性、特异性不断提高;先后分离了多种病原,其中有些是国内外首次成功分离;对多种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学方面的研究。
4、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起初,我们与国外交流的次数几乎为零;
2007年5月我国恢复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合法地位;目前,兽医工作被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开展务实有效合作;有序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与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间兽医合作协定,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实施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动物疫情的主要特征
我国动物疫情复杂严峻、牧情方式多元、民情需求增长、国情基础薄弱、世情要求更高,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重大动物疫病总体下降,但仍呈多发流行态势。高致病性禽流感:
2005—2007年,发病数、病死数及疫点均呈现急剧下降趋势;2008—2009年趋于平稳;近几年疫情略有增加;今年上半年,贵州、湖北和云南三省四县6个疫点发生。
口蹄疫:2009年以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口蹄疫流行严重,我国先后3次遭受境外流行毒株的侵袭;今年上半年,全国三省三县、3个疫点报告发生O型口蹄疫和A型口蹄疫疫情。
高致病性蓝耳病:2006年“高热病”席卷全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冲击。全国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年至今,全国无报告疫情。
2、人畜共患病局部回升,个别地区呈暴发流行。除血吸虫病外,家畜布鲁氏杆菌病在北方省份、包虫病在西部牧区已出现暴发流行趋势。
3、病种多、新增快。目前纳入一二三类疫病管理的病种共
157种类,其中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超过40种。新传入动物疫病20多种。
1949年—1979年,共有8中外来动物疫病传人国内,占传染病总数的25.8%;1980—XXXX年由于国际交流,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不断加快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势头加快,传入了13种病,占传入疫病总数的42%;2000年以后,传入速度逐渐减缓,仅传入4种,占传入总数的12.9%。
4、病原复杂,变异快。同一个趋于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并存,同一动物种类一、二、三类疫病并存,同一种疫病不同亚型并存,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病原背景日趋复杂。
5、病原污染严重,流行范围广。多种重大动物疫病呈全国性分布,多种人畜共患病随着活畜禽的无序流动迅速蔓延;此外,种猪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多种病原持续存在,种禽场禽白血病、新城疫感染率较高,源头治理任务艰巨。
6、外来疫病迫近国门,威胁越来越大。非洲猪瘟、O型口蹄疫、A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蓝舌病等疫病在我国周边国家时有发生,尤其是口蹄疫的新毒株在我国周边“压境”,给我国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7、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多元化,防控要适应调整。
(1)养殖方式由散养逐渐转向规模与散养并存:以散养和中小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方式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这些小而密集的养殖单元,防疫意识差、基本条件差、防疫能力差是疫病防控的重要制约因素。
(2)养殖结构由分散逐渐转向区域:畜禽总量和养殖密度不断提高,使病原体可增殖或潜在增殖的宿主也相应的增多,病原体变异几率大,进而导致新发病显著增多。
(3)流通方式由区域转向全国:畜禽远距离调运和集散市场流通日益频繁、鲜活现宰的消费习惯等现状使检疫监督难度越来越大。
(4)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逐渐转向质量:一些不法分子违法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违法处置病死畜禽的手段更加隐蔽,突发公共卫生安全时间时有发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8、动物产品需求量质同涨,防控任务重。
(1)动物产品需求量与健康养殖水平低的矛盾: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进程带动动物产品加工等因素,使社会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体现在质上;目前我国健康养殖水平较低,偏重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偏重养殖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偏重畜牧生产,忽视兽医服务模式的落后,导致的后遗症就是资源环境破坏,动物疫病频发、人兽共患病抬头。
(2)动物产品安全呼声强与监管能力弱的矛盾:近年“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畜牧生产安全隐患越来越多,社会对动物产品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的监管能力仍处于低水平徘徊;从全局来看,我国的多头管理、分段管理和属地管理形式,把一个本来完整的动物卫生监管链条被人为分割,不符合在官方兽医体系监控之下“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同一管理这一国际成熟经验;从局部看,兽医体系内部存在执法人员少、素质不高、规范性差等问题。导致管理职责不清、监管能力内耗、监管缺失或越位,疫病、药物残留和违法添加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9、疫病防控基础薄弱,防控压力大。
(1)防治需求增长快与兽医工作基础发展慢的矛盾:我国兽医体制改革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的步伐还过小、速度还过慢,远远不能适应激增的动物数量、频繁的流通调运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兽医服务的需要,防疫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兽医基础的薄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基层防疫体系力量削弱、功能退化更为突出。
(2)动物疫病损失多与防控投入少的矛盾:从纵向看,国家投入虽然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结构不合理、增长不持 ……此处隐藏6243个字……
(四)整合畜牧技术推广机构
整合现有畜牧兽医系统内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资源,组建(或更名)省、市、县(区)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承担畜牧业生产及经济运行分析;承担种畜禽监管、草地监理、畜禽新品种的评审工作;承担畜禽品种、畜产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技术指导工作;承担种畜禽质量监测及遗传评估分析工作;承担畜牧、饲料、牧草、奶业的新技术推广、示范和培训工作;参与起草畜牧、饲料、草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上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对下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负有指导职责。
省级将“福建省畜牧兽医总站”更名为“福建省畜牧总站”,加挂“福建省草地监理所”牌子,作为省农业厅直属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核拨。
市、县(区)本着不削弱畜牧技术推广职能的原则,整合现有畜牧兽医站或育种站等机构和资源,参考省里做法,组建(或更名)畜牧站(加挂“草地监理所”牌子),归口同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经费由财政核拨。
(五)加强乡(镇)动物防疫机构建设
根据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可按照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作为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派驻乡镇机构,经费由财政核拨。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部署和日常行政事务由乡(镇)政府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兽药、饲料监督工作;承担公益性畜牧技术推广职能;负责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和业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依法组织做好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到职责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到人。
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动物疫病诊疗服务、兽药饲料生产经营、畜禽饲养和销售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逐步使其走向市场。
(六)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网络
强化村级动物防疫网络建设,在村两委中指定一名干部负责动物防疫工作;在每个行政村聘用至少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从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执业兽医人员中选聘,接受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业务培训、指导、考核和监督管理,由政府发放相应的津贴补助。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动物强制免疫和动物疫情观察、上报工作;负责畜牧业统计工作;协助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以及乡(镇)畜牧兽医站委托的其他工作。
四、做好编制核定、人员录用和分流安置工作
(一)编制核定
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含其管理的4个处)核定机关编制25名;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畜牧总站分别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2名、32名和22名。
市、县(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调整所需人员编制,由市、县(区)在现有机关总编制内调剂解决。市、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站的编制,按照机构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市、县(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参考省里做法,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和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意见,并组织实施。所需事业编制由市、县(区)自行研究解决。
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乡镇一级畜牧兽医站的专业力量,所需人员编制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如畜牧业比重、畜牧业防疫现状、乡镇人口等因素)重新研究,配齐配强,确保动物防疫工作落实到基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二)人员录用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原则上以现有畜牧兽医工作机构中的在编公务员为基础,凡空编需补充公务员的均应通过考试录用途径解决。
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兽医技术支持机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等财政核拨经费事业单位在编制内补充工作人员,原则上按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通过考试考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三)分流人员安置
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和乡镇畜牧兽医集体人员,依法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参保的分流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其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同时鼓励和引导分流人员创办经营实体,从事经营性兽医服务活动。
五、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一)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官方兽医是指经资格认可、法律授权或政府任命,有权出具动物卫生证书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国家将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要对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兽医技术支持机构的兽医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并经资格认可、政府任命等办法,逐步进入官方兽医队伍。
(二)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实行执业兽医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是实现全面防疫、群防群控的基本保证,也是兽医职业化发展、行业化管理的具体要求。要对从事动物疫病诊断、治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进行培训、考试,逐步实行执业兽医资格制度,并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三)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兽医事务,跟踪研究现代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本地相关政策。
六、建立完善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将兽医工作的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兽医工作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建立科学、稳定的兽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兽医行政管理、兽医执法监督和兽医技术支持机构所需经费要按照国务院要求纳入各级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动物产品安全检测、兽药质量及其残留监测和监管等工作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及时拨付。其依法收取的防疫、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经费使用情况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二)建立动物防疫应急储备制度。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库,对应急设施、设备、疫苗、药品、防护用品等有关物资进行储备,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省、市、县(区)三级应急防疫储备金,主要用于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确认、疫区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疫情追踪与监测等疫情处理工作与强制扑杀补助。
(三)加强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完善各级兽医工作机构的设备、条件,建设各级各类兽医实验室,提高诊断、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水平,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生物安全和技术质量等认证、认可,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调、有效运转、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各地要按照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本地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并将建设项目纳入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