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先生》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先生》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先生》有感1我订的杂志上面有一篇很好看的故事—《米乐先生家的宝贝》,讲的是米乐先生和书的故事。
米乐先生总是对别人说他是天下最富有的人,结果一个强盗去他家想偷走米乐先生的宝贝。强盗先去米乐先生家偷了一只会下能念诗的鸡蛋的母鸡,可是母鸡到了强盗家就不会下蛋了,因为母鸡要每天听米乐先生的读书声才会下蛋;强盗又去米乐先生家偷了一只会唱歌的田螺,可是田螺到了强盗家就不会唱歌了,因为田螺只给爱读书的人唱歌;强盗很生气,就去找米乐先生决斗,他到了米乐家发现了米乐先生家的墙壁很特别,原来都是书做成了,强盗就打开书看了起来,后来强盗和米乐先生成了好朋友。
原来米乐先生家的宝贝就是书呀!我也很想用书做墙壁,但是我家的书太少了,不够做墙壁,我就让妈妈去多买些书,妈妈说:“买书可以,但是你要先把家里的书看完再说。”那好吧,从今天开始我就抓紧时间看书吧!
妈妈的话:写读后感是我儿子最头疼的'事,因为他不会总结文章的故事梗概,总是差不多全文叙述,每次我都要给他删减很多。儿子在学校订了《天天语文》杂志,上面的故事很短小很有趣,儿子每次读完都会跑来笨拙的给我讲一遍,当然不再是赵本念经了,而是变成了自己的话。我忽然感觉把他说的话写下来不就是一篇读后感吗?我就给儿子记录了下来,并鼓励他以后多多给我讲故事。
读《先生》有感2那年秋天,他原本可以踏入高三的学习生活中,由于母亲卧病在床,家里的钱也不够他去上学了,父亲决定让他去打工,那时他才十七岁,十七岁尚未成年,他同意了,心中的抱怨不敢说出了。两天之后他随同乡的工友踏上了打工之途,下了火车走出站台,他第一次看到了很高的楼房,汹涌的人群,喧闹的街道。有太多太多的人从他身边走过,他突然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他来到工地,老板告诉他们这幢楼要修三十层,他每天拼了命的干,他想修好三十层,就可以重返校园了,每天晚上工友没们都要到对面超市里去买啤酒,而他从来也没去过,他想等修好三十层领了工钱回去时进去给父母买一些东西,半年来他干的很用心,直到有一天包工头跑了,一分工钱没发,而他像做了一个梦,直到晚上他才清醒过来,这对他来说仿佛是一个晴天霹雳,他身上只有来时买火车票剩下的68元,这连回家车票都不够,大家只能借酒消愁,这一次他也跟去了超市,他第一次来到如此大的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他傻了眼,他们来到廉价区,买了一些极其便宜的啤酒和一些吃的,快走到出口时,看到了一个剃须刀,于是便顺手牵羊的塞进了裤兜里,其实他并不想偷,他只是恨包工头,恨这个城市的人,于是他便产生了报复这个城市的人,“先生,你好,欢迎光临!一共是6元8角,请再来。”十七年来从来没有人叫他“先生”,这是第一次,收银员看起来比他大不了多少,他被“先生”这个词触动了,他想放弃报复,想着想着就走到了超市的最后一道安检门前,他趁人不注意把报复得到的剃须刀放进了袋子里,走过门警报响了起来,他那知道超市会有如此先进的东西,就在这时保安冲了过来,收银员抢在保安前面冲过来,他傻傻的`站在那里,似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她拦住保安说“先生,刚才是我忘了把一个未算的东西丢到了你的袋子里”他这么一说保安才走了,他交出了剃须刀,“少喝点酒,对身体好。”走出超市他来到对面的工地,他哭了,几天后他们通过正当渠道那到了应有的工资,一年以后他上了大学。
世界之大,不公平的事本来就很多,但也有同情你的人,我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报复或抱怨,在报复的背后就有闪着银光的手铐,事情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可能我们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惰性,不愿意面对生活的变化,但变化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要记的一句话“人生在世,除死之外无大事。”只是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抬头看一看蓝天,想想明天的蓝天还是这样,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勇气去面对一切难题,当你遇到困难或不测时,只要自己不放弃,尝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总有一天你会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读《先生》有感3最近读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十分感动。这本书是书信体和日记体组成的。第一次看完这本书,有点儿失望,除了主人公雷伊的成长记录以外并没有其它内容。我不禁怀疑,这本书真的是国际大奖小说吗?
我又读了一遍。这一遍的阅读让我感动了。这本书短短十几分钟就能读完,但是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却能让你的心灵为之震撼。
从第二遍的阅读里,我找到了让这本字数不多的`书获得“纽伯瑞儿童小说大奖”的原因了。
(一)用日记、书信体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生活。这本书不像平时我们所见的小说一样用叙述法来写。同样一个题材,如果是我来写,我一定会写:雷伊父母……再后来写书信交往,写结局。正是作者用巧妙的写作手法,才让这本书变得十分生动。
(二)人物形象生动。这本书有三个主要人物:雷伊的妈妈、雷伊、博得汉修先生。三人性格不同,读着读着,就像看见三个主人公一样。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书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理解、新的收获。
读《先生》有感4何为坦然?那是面处大海的波澜不惊,亦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勇气。或许不用如此繁琐的证明,坦然不过是一种心态,可大而可小,就像黔娄之妻所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也如五柳先生的晏如之心,不慕荣利,但求一乐。——题记
偶于书中看到这篇五柳先生传,便再难以忘记。陶渊明笔下的人物就像他自己一样,向往自由,看淡名禄。文章可谓朴而无华,却能流芳百世,或许就是因为主人公五柳先生的与众不同——要知道,在当时,不逐功名利禄的人可是凤毛麟角,怀才不遇的也是多如牛毛。就在别人都在感叹时运不济,惋惜大好才情被尘世浮夸埋没时,五柳先生却背道而驰,做出一些让人认为是“不求上进”的事,甚至不能以常理解释。而恰是这些在旁人看来出乎意料的行为,却正是五柳先生精神的体现。
最欣赏那一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安贫乐道的情趣,莫不如颜回?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仍能从生活中品出一丝快乐。不为衣食而忧,安然自若,独处寒屋,观人间冷暖,看世间百态,浊酒一壶喜相逢,岂非坦然?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其志。”五柳先生的生活或许带点游戏人生的玩味——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这正是陶渊明下笔的精妙之所在,减少客观因素的束缚,使之成为一篇与众不同的传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其对书的痴迷之深。或许五柳先生的“不求上进”正来源于此,就像《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余则缊袍避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书籍带给五柳先生的乐趣,可能正是他对贫穷置之不理的所在。但更多的,是他的心态,那种坦然的心态,淡泊名利,从而更有时间去体会生活的乐趣,使他得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最后“忘怀得失, ……此处隐藏5497个字……感13
因朋友《读五柳先生有感》一文,再读陶渊明《五柳先生》,略有异议,不惮记之。
陶渊明这位老兄,很多读书人是比较喜欢的,但我对他的行事有点看法。他读书着文,自娱醉身。是读的书报杂志、《花花公子》,还是读的经史子集啊!“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书必有言,会意欣然,他所读的理应还是有点品味的。陶渊明年轻时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一个曾经极有报负的人,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就灰心到了极点,躲到乡下,种地喂猪,喝酒买醉,号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千年以降,有多少报国无门的、壮志难酬的、体尽世情的、年老失意的粉丝,不一而足。
世间有几个人能做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晏然安卧”!以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同样地问一个没有文化的小市民,他会垂头丧气地说“生活真难啊”。一个文化人,到这个份上,尚且言欣然,喜极而泣,悲极反乐,也算率性而为,够得上偶像级了。但是读书读书,读得对不起自已也对不起他人,喝酒尚需人周济,也是遗憾啊。
当然陶渊明的.这份淡泊是真正浮在字外的最宝贵的东西,无论贫富顺逆,确不可少了这个心平气和闲静恬淡之心。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放浪形骸,不失本心,贫而不忧,达而不移,就可以了。陶渊明这种行为艺术式的表演有点过了。真正要做到无可无不可,不需买醉不需退隐,随遇而安,外物不屈本心,才是真的“闲静”啊。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倒是不拘形式。
道之不行,退而弃世,这是很多读书人的问题。文化人有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有距离,很多读书人固执地认为自已对的那一套并不可能付诸实现,由此备受打击乃至灰心丧气,怨气冲天。是天下对不起读书人呢,还是读书人读成偏执狂呢。
读书人孤芳自赏,殊不知读书求知,反而有为书所累之处呢。所以读书做事,首要的是务实。务实则不虚不幻,终不相违于世人世事啊!
总之,五柳先生可敬却可惜,不足取啊不足取!
读《先生》有感14这个寒假,我们的老师推荐了我们一本书,名字叫《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贝芙莉克莱瑞女士,这本书曾经得过了国际大奖小说纽伯瑞儿童学奖金奖!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叫鲍雷伊他的父母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离婚了,那时,鲍雷伊就离开了爸爸,跟妈妈住在一起了,而小狗“土匪”就离开了鲍雷伊跟鲍雷伊的爸爸住在一起了!在鲍雷伊上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书叫《狗儿快乐秘诀》,他觉得很有趣,很喜欢这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于是就和汉修先生写信,从那时起,鲍雷伊不管是什么是事情都和汉修先生讲!有一次,他爸爸在开卡车的时候,“土匪”弄丢了!他爸爸在那里找呀找呀,还是没找到后来因为天气实在太冷了,所以他爸爸就丢下“土匪”,自己,开着卡车走了!这件事情,让鲍雷伊,知道了,所以那天哭的很伤心,后来他的爸爸,通过跟卡车司机谈话。让我觉得遗憾的是,但是鲍雷伊的爸爸妈妈,还是没有复婚。
读《先生》有感15汪国真先生走了,似乎是冥冥中的某种力量让他的生命停留在59岁,没有迈入花甲之年。正如他年轻系列诗作一样,他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年轻里。近些天,关于汪国真与诗歌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汪国真是个极有争议的诗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汪国真的诗一度洛阳纸贵,他的诗流行之广,无以复加。汪国真曾让一代年轻人感动,他曾经叩响过他们的心弦,让他们从他那里获得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感悟与发现。汪国真的诗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青春正能量。后来诗坛的“倒汪运动”让红极一时的诗人归于沉寂。今天我们再度回首诗歌对一代人的影响,汪国真的诗歌或许不够深刻,或许艺术性也有所欠缺。但是他的诗对现实与人的干预,是更多诗人做不到的。感谢汪国真诗歌为我青春作伴,我想,如果让我给汪国真定义一下,他应该是“青春诗人”。诗人王小川说,汪国真的诗歌确实影响了一个时代,尤其是文艺青年。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口口声声说他不是诗人,写的东西不是诗词,那么直白,有的甚至是顺口溜。那就请你用文本说话,去影响一代人,一个时代......我非常赞同王小川的评价,汪国真不是大师,但他是诗人是无疑的。我们追念诗人不是为他在诗坛封圣,而是铭记他的诗对一代人的影响,这是不容易抹杀的。
汪国真的诗歌的青年中的影响力没有一个当代诗词人能比,但是,他的诗从来没有进入严肃文学的评价体系之内。伴随他的一直是两极分化的观点,有人爱之若狂视为偶像,有人嗤之以鼻大加挞伐。江河对汪国真的评价很不堪,说他的诗完全是对诗歌的毒害,他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唯一作用就是阻碍。他羞于同汪国真被称为一个时代、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同一个屋檐下的诗人。杨典先生这样说:八十年代根本就没有一个正常的诗人会读汪,那简直是笑话。读汪的只有普通市民或中小学生。正因为汪那种俗不可耐的浅薄被广泛推销,九十年代的精神才会沦入虚无主义。汪的作品为读者媚俗化起了极坏的作用,并把大家在八十年代就树立的对严肃文学的爱,变成市场化的鸡汤。真正的诗歌被世俗误解,他要负一份责任。他的作品从来就跟中文和现代汉语写作毫无关系,这是不要争议的。任何一个最初级的真读书人,都能一目了然其作品的`恶俗和浅薄。关于汪国真之死,评论家朱大可说:大家不懂诗的话,还是默哀的好……也就是说,学界对汪国真的非议并没有因为汪国真的去世而结束。
宁夏诗人杨森君对那些挑剔汪国真诗歌的人说,作为挑剔者,挑剔是你们的权利,只是,你们的诗歌又如何呢?我们不写或写不了“汪国真体”诗歌,我们可以选择别的体写,井水不犯河水,不要排斥他人的写作。诗歌能否被读者接受,是读者说了算,而不是由写作者说了算。
我们今天说,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栁词。说明柳词是为百姓书写。大唐那个诗歌帝国有李白、杜甫帝样伟大的诗人,但也能容得下白居易。难道因为他的诗村妇都能听懂就是诗歌的耻辱么?小朋友爱看《喜羊羊与灰太郎》,他们错了么?为什么我们容不下汪国真?如杨典所诟病的,汪国真的诗只有普通市民和中小学生爱读。我不禁要问:普通市民和青春少年喜欢汪国真的诗,汪国真何错之有?那个读者群何错之有?我们的诗人和评论家们有足够的理由批评汪国真,比如批评其思想性、艺术性及写作技巧等等。喜欢汪国真没错,说明你年轻过。批评汪国真也没错,说明你成熟了深刻了。但是,如何把诗写进人心大概是诗人在琢磨技巧、意境、艺术等诸多元素时更应关照的。
我每看我们身边的许多所谓诗人甚至是著名诗人,动不动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架式,倡导这个主义,自命是什么先锋派,什么后现代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实话实说,我无法容忍。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写不好诗无妨,悄悄写,也别聒噪。古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天资不够无妨,勤能补拙。那个“脑瘫诗人”余秀华一夜成名。这个女人的诗良莠不齐,但的确不乏佳作。但有人逮住人家的短处不放,大加抨击。我看大可不必,有本事你把自己的好诗拿出来影响读者。
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当今诗坛,汪国真是一个踏踏实实写作的诗人,与诗坛的诸多浮躁聒噪和故作高深相比,他更真实更亲和,他把诗真正写给时代。对于他,我们不必神化,但也不必抵毁。(闵生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