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两堂课下来,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边》的教学。无论是在设计与实际的课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删减。譬如说诗歌的朗读,虽然也反复读了,但仍然只是服务于诗意的理解与感受,而没有把这一课上成朗读指导课;譬如新诗的语言特点,几乎是一字不讲,作者,只字未提……因为我只取一瓢饮,那就是此诗作为人生新起点上的意义。
我的理解是:诗=人生=故事。
诗,如果不与人生相连,那么它与什么相连呢?
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诗之后,如果没有须精神上获得提升,在理想上获得重建,那么一切技巧与知识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的设计与课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当学生问:“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一生在我们的帮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温中是我的“海”,那么这最后一座山,就是中考,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为我灿烂起来。
为什么小学六年讲朗读技巧,结果教出来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经声?因此这些朗读只有技术,并没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我也许今天是能够把话送到每个人心中的其中的一个。
“铁青着脸”要讲,“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要讲,“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要讲……
但是不是为了因为下次可能考到而讲,而只是因为理解了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会对诗意的人生、人生的诗意拥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也许,我教的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由温中教育集团组织的这次教学研讨课的机会对每一个集团内的教师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每个参赛教师都面临着极大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能进步。我坚信这一点。
课前我们语文组一同设计教案,希望在教学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即
1、训练整体把握课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为了很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对应设计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拓展延伸,感悟情感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点遗憾。
1、语文课的趣味性稍差一点;
2、学生的朗读稍显不足;
3、教师如何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同时收放自如,如何在交流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适当调控。这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由于对学生的活动时间没有调控好,导致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完成。
总之,不仅仅是这节课,在我的以后的'整个教学生涯中,都要不断的向优秀老师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让自己能够不断的进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在上这一节课之前,我曾设想着用最简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我想既然是古文,又是一则寓言,我就采用了“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透寓意”三大板块来完成。怎样让学生能轻松读懂字音、且又能“动”起来?我是这样做的:先让一名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然后让其余的学生指出需要纠正的字词,老师再补充学生点不到的重点字词,齐读字词,再齐读下课文。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板块。但在实施起来,能主动起来纠正字词的只有两名学生,我只能帮着提出其他的字词,感觉学生对于这样的纠正没有激情。接着我让他们划分句子的节奏,先教学生划分第一句,然后按方法再划下去。这一小块费了好多时间,导致下面的的“读透寓意“这一板块我只是浅点即止,没有引导着学生深入体会。课后我也觉得这一小环节确实做得太多余,指导老师们都认为只要学生读书没有破句错句就不必要去划分节奏,我纯粹是为了划节奏而去划节奏。我觉得划节奏这一小环节要是处理得合理,下面的教学我会做得好的'。
“读懂寓意”第二板块,我采用了“合作交流”提出质疑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三条求助热线“1、注释或工具书2、同学3、小组长用纸条的方式记录下来送交老师”来完成。我以为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同学和老师解决本文的文义应没问题,但讨论的时候,学生没有热情,漫不经心的,且交 ……此处隐藏4667个字……予了肯定的评价,但我还是认真做了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主要有:
一、导入生动有趣。我首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话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与本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形式多样,师生双边活动积极。本节课我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了他们快速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有:
一、重难点不够突出。
二、课堂问题设置之间跨度较大,衔接不够自然,没有切实做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难度。
三、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只是教师自己给学生评价,没有让学生相互评价,抹煞了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四、板书过于简单,不利于为学生今后复习提供线索。
今后改进措施:
一、课前反复钻研教材和课标,认真把握课堂重点难点,争取以后课堂做到重难点突出。
二、认真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较为简单,初一的学生上学期接触了几篇简单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我设置的主要教学目标有:
1、读准字音、节奏。
2、正确翻译文言文,掌握其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倒装句、省略句、古今异义词等。
3、通过人物的语言握把人物形象。并能读出启示。
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面,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读准字音节奏、读懂文意、读懂人物、读出启示等环节,层层推进,通过教师引导点播,通过结合句式的特点、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读法等方面进行突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具体如下:
一、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解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刚刚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学,我想不会有太大难度,我把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从施教过程看,有启发之处,有不足之处。
1、激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对学习基础比较弱的授课班级,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
2录音朗读的示范对比,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
课文理解并不难,课前有预习,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让学生利用注释,合作学习,讨论质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对这个环节持犹豫的态度,因为我怀疑学生们的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是扣着问题来理解。生怕一略而过,学生非但字词句没有掌握,连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后收上预习作业,发现这一环节,学生几乎都能解决。这节课让我重新审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我仅布置学生预习,告诉学生第二天要上公开课,课文让学生读几遍。但公开课上,我发现孩子们梳理课文非常到位,自学能力非常强。我后悔在教学环节中译句太多,对人物分析分布的时间太少。教学中越俎代庖的时候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样反而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讨不够深。一来,时间限制,二来,学生有些拘谨。如果以两课时教学,教学内容有单簿之嫌。安排一课时,导致了某些教学环节不够丰满。在课后的主旨补充分析时,学生从吕蒙、孙权、鲁肃三个人物、三个角度来提炼启发,效果比公开课漂亮。周琪从孙权事务多却勤于读书提炼出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能够出其不意,让人欣喜。
始终觉得文言文教学,面对普通班级,如何做到文辞与思想兼顾,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难解决的顽症,现在迈出一小步,也算尝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应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必须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
其二:对文本的质疑探讨还欠缺。由于质疑这个环节中没有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好像让学生在没有缰绳的牵引下,驾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败英雄”就略显牵强。
其三:神话故事就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这堂课毕竟只是一个“点”,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
语文,为了生活还是考试?
第一天上课,我告诉学生,我在高中的时候怎样调皮,怎样戏弄老师和同学。高中的学习也许很辛苦,但是很快乐。
第一天的语文作业,我让他们回去思考,学语文有什么用。结果,有人说是应付考试,有人说是老师家长逼的,也有些学生说学语文能提高写作水平……
我告诉他们:学语文是为了生活。
同样的路边的一朵小花,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就此联想到生死、命运、抗争……前者的生活是单调的,就像拿着电视遥控器不断换台却一无所获;后者的生活是丰富的,他的生命不会个性长,但他活得充实。只有几个学生若有所思的点了头,大部分人都茫然地看着我。我笑了:“上我的课,你们会慢慢体会到的。”
于是,我教他们朗诵,让他们离开座位,一边走,一边读《荷塘月色》;教他们写诗,让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流行歌曲抄下来,像朗诵诗歌那样朗诵歌词;带他们看电影,演话剧;讲鬼故事,或者就某个时事热点讨论一节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