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让学生“喜闻乐答”。要达到这些要求,使所设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
一、变直为曲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
两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时,对相同的问点,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问法:
第一位教师:蔺相如是采用什么办法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位教师: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
第一位教师采用的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第二位教师采用的是曲问,不但答案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而且问题中包含着多种诱答的因素,需要学生围绕是真撞还是假撞进行多向思考。这样的曲问,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
又如,在教《清平乐 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一句时,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新颖有趣,别具一格,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二、化顺为逆
顺,就是顺向提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地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逆,就是逆向提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来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顺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而是逆问:“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有可能产生几种情况?而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可以围绕以上问题从多种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借箭天气的选择来看,如果第三天没有雾,或者雾不大,借箭将会落空。可第三天果然“大雾漫天,江上连对面都看不清”。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第二,诸葛亮洞悉鲁肃、周瑜、曹操的心理特点。假如鲁肃把诸葛亮嘱托的借20只船的事如实地告诉周瑜,周瑜一定会设法阻挠,搞不到船就借不成箭。而鲁肃“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信守诺言。假如周瑜在这三天里亲自观察诸葛亮的活动情况,并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诸葛亮也无法实现草船借箭的计划,而周瑜并没有这样做,说明诸葛亮对周瑜狂妄自大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假如曹操听到鼓声不放箭,带兵出来看个究竟,诸葛亮不但借箭不成,而且完全有可能成为俘虏。而曹操没有这样办,只是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这又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疑心重、不敢轻举妄动的心理十分了解,可见他“神机妙算”。
第三,从借箭所需的物质装备、借箭时草船与曹营的距离及停留的时间选择来看,假如草船的数量少,或者草船离曹营太远,借十万支箭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而诸葛亮根据草船的只数、草把数计算了在曹营前需要停留的距离和时间,结果搞到了足足十万支箭,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出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变散为聚
有效的提问聚而不散。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有些教师误以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强。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则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化零为整,增强提问的整体性。整体性提问设计,要求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紧扣教材内容,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要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想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要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到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设计出色的“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有一位教师在教《梅花魂》一课时,抓住点睛之“魂”,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魂?②梅花有魂吗?③课文中的“梅花魂”究竟是指什么?④你从“梅花魂”中领悟到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组成了一个“问题链”。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在这四个问题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寓庄于谐
庄,是严肃、端庄的意思。提问过于严肃、端庄,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答问的兴趣。谐,是诙谐、有趣的意思。诙谐、有趣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效的提问还必须做到寓庄于谐,寓问于趣。一个妙趣横生的提问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使其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寓庄于谐的提问方法很多,现介绍常见的四种。
1.谬推法。这种方法以学生错误的认识为前提,推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么一句话:“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车子扔在一边。”教师问这句话中的“”一词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把“”一词理解为“声音很微弱地说话”时,教师追问:“你们小声说话能叫吗?”学生在笑声中恍然大悟,迷途知返,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2.矛盾法。这是一种揭示认知材料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使后者产生心理不平衡,诱发其深入思考的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针对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盲姑娘说的一句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问学生:“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她为什么要说 ……此处隐藏11977个字……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答案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着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里学家拉扎勤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范文,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还是占据重要位置,在学习前,只有先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更好的学习。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的体会。一开始,当我出示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时,学生在情绪上并没有多大的反应,但是,紧接着我运用学校“班班通”设备,通过计算机和电视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段,学生们的兴致就马上高涨起来,并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破课文重难点
学习语文,首先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语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凸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反复理解、体会。同时,重难点的学习,更是少不了电教手段的帮助。《草船借箭》这一课,重点与难点是理解主人公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从中了解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中虽然也用文字说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原因,经过,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挺费劲。我在课堂上,运用课件,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都督周瑜打赌并立军令状和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片段,这样,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狭窄,对抗美援朝知之甚少,无法理解那段真实的、震撼人心的故事。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心的课件,将抗美援朝纪录片及《上甘岭》《》等电影片段展示给学生看,将“我的祖国”“跨过鸭绿江”的歌放给学生听,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动力基础。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节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
课堂时间是宝贵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是备课时考虑的问题。而引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太阳》这一课,主要讲了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两大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用理解,但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为学生在课堂上拓展了与太阳有关的很多知识,比如太阳系的构成和卫星、行星的运动方式,后羿射日的故事以及太阳其他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展示,加深了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这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简单,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透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潜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潜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用心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用心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用心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潜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用心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透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