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5 14:22:29
夹竹桃教学设计

夹竹桃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夹竹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夹竹桃教学设计1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xx)21-092-1

20xx年版语文课程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站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制高点上,在阅读教学中扎实开展语文实践,优化阅读效果,增强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谨以此文作粗浅思辨和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增加思维含量,唤醒主体意识

)阿拉文库○(课堂观察《螳螂捕蝉》

如果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围绕“侍奉吴王的少年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引出了什么道理?”等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则只要找到课文的相关内容就能较为轻松顺利地将课文学完。而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浮于表面,肤浅有余思辨不足,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如果教师经常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还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消磨语文实践的热情。

因此,不妨换了一种思路设计问题:“少年成功劝服吴王取决于哪9个因素?”学生一看到9个因素,探究的兴趣立马飙升,纷纷开始钻研文本,并适当标注。提出9个因素,一方面是极言因素之多,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归类,所以大可不必拘泥于几个因素,重点是要训练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当教师叫停学生自学探究时,教室里发出了“再等一下!”的呼声,大有找不齐全不罢休的探究激情。交流阶段,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汇报学习思考的成果,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对“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都有了通盘考虑,对“做样子”、“摆噱头”、“卖关子”等劝说技巧也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最终凝聚全班智慧,总结出9个因素。至此,学生真切地领会了少年智劝、巧劝的艺术。这个教学过程避免了照本宣科的低层次重复,打开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接受、记忆的框架,让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评价的高阶思维训练,是一段高质量的语文实践之旅。

启示:引导学生开展自觉的语文实践,重在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广泛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重在学生能把感知的文本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认识,独立思考,发表主见。

二、联系文体特点,促进理解感悟

课堂观察《夹竹桃》

学习课文中直接描写夹竹桃韧性的那段文字,最难的是理解“韧性”。韧性的字面意思是柔软而结实,不易折断。文中又有怎样的内涵呢?这就既须感知夹竹桃的形象,更需领悟夹竹桃的精神。因此,绝不能把夹竹桃仅仅当作花来教,而要看到“花”隐喻的“人”,需要逐词逐句地品读,感悟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知晓了散文“借物喻人”、“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由此生发的理解也是灵动而智慧的`。如果再联系季老写作此文的背景,联系季老的一生,则对文本的阅读建构会更丰实,更深厚。由此看来,教学触及课文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句时,不可照搬词条,浅尝辄止。而要联系语境,联系文体特点,甚至联系作者生平,联系写作背景,形象地感知外在意象,深入地品味内在意蕴。

启示:引导学生开展深度的语文实践,重在潜心会文,虚心涵泳;重在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重在明内涵、悟情思,促成开放而灵动的理解感悟,获得审美体验,使文学修养得以潜滋暗长。

三、揣摩语言特色,增长言语智慧

课堂观察《水》

课文是这样描述“我”出生的地方缺水的:“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面对这样看似浅显的语段,有的老师这样组织教学:

1、自读,把握主要意思:这个地方缺水。

2、出示图片:直观了解缺水的地方人们取水的情景。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在对比中加深对缺水的感悟。

4、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教学,关注了文本内容,关注文本的内涵,学生确实能感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但缺少对言语特色、表达技巧的关注,对文本言语智慧的品读赏析还欠火候。

如何改进呢?首先可以引入一段意思相仿的文字,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品评:“记得那时候我们村子里的人很多,吃水要到一个很远又很小的泉眼去挑,挑水的队伍很长,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挑到一点水。”一对照,学生自然将目光聚焦到几个数据上,体会到了文本的秘妙。“一个村子”中“一”是全,整个的意思,暗含人多,“十公里之外”说明路远,“一处很小的泉眼”极言缺水,“一个小时”意即等待时间之长,“一担”体现了水量的少。正因为这样的词句,文本才达到了准确妥帖的表达效果。一个“一”字时而蕴藏多的意思,时而表达少的含义,虽普通但含义多样。通过逐个品味,学生对缺水的感悟更加细腻深刻,对言语特色更加敏感,也深深感佩作者马朝虎的语言表达是那么清楚、准确、简练,形象,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意蕴深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感悟,才货真价实地做到了文意兼得。真真切切感悟了语言的内涵,体会了语言的精妙,领悟了表达的效果,增长了言语的智慧。

夹竹桃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用“无不”和“无……不……”词语造句。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品词析句,体会对比衬托/以花自喻/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词析句,体会对比衬托/以花自喻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夹竹桃,引入课文。

1、花似桃,叶像竹,一年四季,常青不改。从春到夏到秋,花开花落,此起彼伏。迎着春风、冒着暴雨、顶着烈日,吐艳争芳,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饱含坚韧。这是什么花呢?

2、齐读课题

二、品味语言,发现方法。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并组内交流。

师: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学xx”标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语句,圈出抓住能体现夹竹桃特点的词语,你读出了怎样的夹竹桃,课本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2、浏览3段,想一想,这段的内容与夹竹桃有什么关联,能否删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集体汇报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按课文顺序来 ……此处隐藏26248个字……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文,质疑

出示首尾两段。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质疑: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2)夹竹桃有怎样的韧性?

(3)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

[直入中心,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有滋有味地读书,有情有趣地读书,品味着语言,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二、自主读文,晰“路”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试着初步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2、全班交流:你知道作者写了夹竹桃的哪些方面吗?(花的颜色,花的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的幻想)文章除了写夹竹桃之外,还写了什么?(院子里的花)

[以读促读,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使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深深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品读韧性,悟“情”

1、个体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再细细地品读自己画出的句子,用一两句话简要地批注自己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2、师生共同探讨夹竹桃的韧性,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首先,抓住“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几句话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到夹竹桃不管季节更替,还是气候变化,它总是始终如一的开。花期之长、生命力之顽强令人赞叹。

其次,结合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我爱文竹》,引导学生品味夹竹桃的花品个性:生命之花开的不张不扬,弄得洋洋洒洒,弄得锲而不舍,任凭风吹雨打,悄悄地一声不响、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面对纷争它默默不语,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谦虚朴实,心境坦然。

接着,研读第三自然段“院子里的花”。指名分季节朗读课文,配乐播放一年三季院子里万紫千红的图片资料,引发学生对其它花的赞美之情。接着反问:作者为什么单单钟情于那一声不响、悄然绽放的夹竹桃呢?文章明明写的是夹竹桃,为什么还要写院子里的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的繁华盛世,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的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自强不息,它的默默奉献,让我们陷入了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你联想到了哪些具有夹竹桃一样品性的人或物呢?学生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开始了与他人心灵的交流。有的同学想到了顽强的仙人掌,有的同学联到了“岁寒三友”松竹梅,有的想到了立志学画的徐悲鸿,还有的想到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

最后,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第四自然段。

[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自读品悟的情感体验学习了课文语言,体悟了文章情感,领会了作者的写法,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

四、赏读幻想,入“境”

1、过渡: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去领略她月下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2、师生围绕夹竹桃引起“我”的幻想图:“地图、荇藻、墨竹”三幅画面入情入境的朗读、品析。

(1)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2)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3)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夜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一幅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富有童趣而又如诗如画)你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神奇的境界吗?

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及时评价:听了你的读,我感觉到了夹竹桃与众不同的神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童心和宁静的心境;我也变成了一幅墨竹,和小鸟倾诉着自己的情怀呢;我已经徜徉在蓝色的大海,与小鱼儿嬉戏玩耍呢!……

3、如此令人神往的境界是谁带给我们的呢?朗读感悟“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1)指名朗读,教师在评读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听了你的读,我觉得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位浑身散发着香气的少女;你看不清它,觉得这一切充满了神秘感,就像从你身边飘然而过的姑娘,你见到的是一个俏丽的背影;我感到那花香好像荡漾起来似的;我觉得那花香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我觉得那花香就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飘落下来……

(2)全班齐读:

同学们,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你是否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请你们带着这种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4、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想象写话

(播放动画画面:月光下的摇曳的夹竹桃,师深情地配乐朗诵)

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夹竹桃边,如水的月色疏密有致地透过茂密的枝叶,把梦幻般的阴影洒到柔软的地面上,微风轻拂,使得这带上神秘色彩的影子微微晃动。迷人的月色,婆娑的树影,浓烈的花香,阵阵地清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特美妙的世界。同学们,拿出你的神笔,插上想象的翅膀,和作者一起飞翔吧。请以《我幻想……》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语文学习有价值的不只是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应是感性的体悟,情感是内核,情感是血肉,情感是语文教学生生不息的脉搏。学生借助课文的描述,教师凭借课文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梦幻的世界。]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应善于运用相似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课文的文字符号化为言语信息,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要善于提醒、帮助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要用感悟式、点评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或要求学生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或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

际加深体会和理解,或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更要发挥语文学科的文本优势,凭借课文优美的文字,发挥语文教师语言的优势;凭借教师语言的魅力,发挥语文诵读的优势;凭借学生体悟性的朗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意境和氛围。这虽非直观,但学生往往能够由此生成和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感悟,这是语文教学苦心追求的境界。

《夹竹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