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5 16:14:22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1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二、引语启发法

即引用伟人或名人的有关论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如教《赤壁之战》时,先引用的有关论述,再引导学生回顾引语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的主旨:长勺之战之所以以弱胜强是因为战略防御的正确:写作方法:以对话方式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争,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题旨是:赤壁之战之所以取胜,也是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这个导入语妙处在于,1、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2、了解了赤壁之战在中国战史上的地位、意义、影响;3、启发学生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二:一是学习理解司马光对材料详略处理的方法和意图,二是传神的对话描写。为讲析课文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三、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

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师生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这种导入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

五、影视片断导入法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影视片断引入课堂,把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形象化。学生在欣赏精彩的场面的同时,感受了一遍文本的内容,之后,再去阅读文本,品味教师授课的内容,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无异对学生的再认识、再创造有了一个全新的层面。

我在讲《内蒙访古》一文时,选取了反映内蒙古大草原风光的几个片断:赛马、摔跤等进行剪辑拼接,以此吸引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神往,然后带着学生去鉴赏文本内容,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解读这篇课文,劲头高涨,他们认为这一课比以往任何一课学到的东西都多。讲课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讲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对鲁迅先生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品读不到位,尤其是对祥林嫂死前的肖像描绘“……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这个细节认识不清,眼睛怎样“间或一轮”?因而对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己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这种现状也就体会不出来。为了再现这一经典细节,我便下载播放了反映祥林嫂生活的几个片断,让学生先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文字,闭上眼睛仔细揣摩祥林嫂这个形象可能呈现的样子,然后再欣赏这几个临死前的生活片断,对照自己的理解,学生对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便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启发联想法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2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导语“不是无情物”,它除了蕴含深刻的思想外,也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因此,我们要在导入新课时,充分利用导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的感情基调,扣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境,实现诱情入文。

例如,学习《老人与海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我这样设计:同学们,动物大家很熟悉吧。请以“我喜欢(),我养过(),我和它()”这样的句式讲一讲自己与动物的故事,好吗?结果学生曾经的动物情结一下子被打开,有的说:“我喜欢小猫,我养过小猫,我和它相依相随。”有的说:“我喜欢小乌龟,我养过小乌龟,我和它心灵相通”……看似简单的几句导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情感的'第一次引入,达到了教学的艺术效果。

二、精心设计导语,切入场景

为了表达的需要,好多文章呈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阅读体验的兴趣,入情入境走进阅读实践。例如,学习《战象》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战象嘎羧对象鞍的依恋难舍情怀,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就是50多岁的嘎羧,你见到了26年前战场上披挂过的战甲,你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辅助动作),你用鼻子久久地摩挲着(辅助动作),久久摩挲,眼睛里泪光闪闪。这时,嘎羧啊,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样满含深情的导语,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了学生的“现场感”。

三、精心设计导语,连接故事场景

文本解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语言实践的过程,一次对话的过程,导语要能够唤起学生进入这个过程。好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还能更好地实现场景的连接,深化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内涵。

如还是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在进行“重披战甲”与“凭吊战场”的场景连接时,我这样设计导语“重披战甲的嘎羧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村寨,告别了乡亲们,它来到昔日战斗过的地方,久久凝望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听听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此形象化的语言,将一个新的画面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触动了学生的感情,实现了场景的最佳连接。

四、精心设计导 ……此处隐藏24700个字……法,感受战象嘎羧、忠诚的高尚情怀。

第一课时

一、链接旧知,导入阅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象战斗的场面吗?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生齐读)。

师:你们觉得战象怎样?生:很勇敢。生:很威武。

师:就是这一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人们在掩埋他们的时候,救活了一头身负重伤的战象,它就是嘎羧。

(师板书:嘎羧)

师:嘎羧是唯一一头幸存的战象,它就是(师板书:最后一头战象)

1生:最后一头战象。

师:今天,我们走进最后一头战象,感受嘎羧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文中有许多的生字新词。(课件出示:嘎羧日寇扑喇喇威风凛凛炯炯有神亢奋悠哉游哉焦躁不安泪光闪闪浴血奋战久久凝望摩挲)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二三两组的词语,你看看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这些都是嘎羧在课文中的神情师:最后一行呢?生:写嘎羧的动作的。

师:一般这些词语我们都用在谁的身上?生:用在人的身上。

师:这些词写嘎羧,说明嘎羧和人一样生:有着自己的情感。

师:难怪,本文的作者,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会这样说——(课件出示: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是人的情感。——沈石溪)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是人的情感。请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生命的尽头做了哪几件事?

(生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重披象鞍、告别村民、缅怀战场、自掘墓坑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看板书,学生齐说:重披象鞍、告别村民、缅怀战场、自掘墓坑)师: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呢?(指两生看板书说)

2师:我们学校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时,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英雄”

师:那么,重披象鞍、告别村民、缅怀战场和自掘墓坑又表达了嘎羧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课文。请同学们先来看“重披象鞍”这件事。自己读5——9自然段,找最能表现嘎羧丰富情感的句子。开始。

(学生阅读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里?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找到了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生:嘎羧觉得象鞍是非常宝贵的。

师:它把象鞍当成了宝贝,是那么得珍爱它。(师板书:珍爱)师:我们再看看,这句话的前两句,再来谈谈象鞍对嘎羧来说是多么珍贵。

生:我从嘎羧一下子安静下来,说明嘎羧对象鞍很怀念,象鞍对嘎羧来说非常重要。

师:对啊,那再联系一下来说说?

生:前两句,先是嘎羧双眼烧得通红,十分亢奋,焦躁不安地想得到象鞍,得到象鞍后嘎羧就很激动,一下子就安静了。

师:它看到什么焦躁不安?生:它看到了玉米。

师:玉米,平时是它的最爱,此时它对玉米竟然生:像扔垃圾似的师:但是它对象鞍是那么的珍爱它,看出它对象鞍是有着丰富的情感的。嘎羧怎么会对象鞍有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呢?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象鞍呢?

(课件出示: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3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件怎样的象鞍?能用文中的词来概括吗?生:凝重华贵。师:怎么说凝重华贵?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表彰所有的战象的,那是战象的军功章啊。这凝重华贵的象鞍记载着嘎羧的丰功伟绩啊,记载着嘎羧浴血搏杀的经历。难怪,嘎羧看到象鞍是那样的激动。(师板书:激动)

(生齐读嘎羧见到象鞍的部分。)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的描写,真切地表达了嘎羧内心的丰富情感。

(师板书:神态动作)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告别村民”的段落。看看作者又是抓住嘎羧的哪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达嘎羧的内心世界的?

(生默读划找)

生:嘎羧的内心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当它要离开村子的时候还绕着村子走了三圈和村民告别。

师:嘎羧和村民怎么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2——4自然段,找心中的答案。

(课件出示: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师:它什么也没吃,至喝了一点水,绕了寨子走了三圈。师:你们能读出那份不舍吗?(齐读——指名读——齐读)

师:嘎羧最难忘的还是打洛江畔的最后一战,让我们走进14自然段缅怀战场的部分,再次关注嘎羧的动作神态的词语,体会嘎羧的情感,自由大声读吧。

(学生自由读14自然段。)

4师:嘎羧那久久凝望的神态,那亲了又亲的动作,那震耳欲聋的吼声,相信同学们有更深的体会,让我们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抒发嘎羧的心声吧!

(课件出示: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选择一处尽情抒发嘎羧的心声吧!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一定看到了——

——。

然后,它踩着哗哗的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不禁想起了——————。

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它在大声呐喊————————。)

(学生写话练习)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嘎羧的悲情与豪壮。(齐读第14自然段)

四、小结升华

师:这样的深情,这样的悲壮,此时你们看到的一头战象,它仅仅还是一头战象吗?它是

生:一位战士。生:一位勇士。

师:它是一位怎样的战士?生:英勇的战士。生:伟大的战士。生:怀旧的战士。生:有丰富情感的战士。

师:让我们对感受的理解再融入到课题中读出来吧。(齐读课题。)师:再读一遍。(齐读)

师:这节课,我们抓住了“重披象鞍”“告别村民”“缅怀战场”这三个感人的画面,感受到动物和我们人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情感。课下,请同学们自己学习课文自掘墓坑的段落,相信同学们除了感动,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动物世界尚且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我们是不是该从中感悟些什么呢?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