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5-07-28 06:54:21
[优选]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0篇

[优选]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0篇

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

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

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

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

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

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

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

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二、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

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

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2、如:

①万事如意(顺从)

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到)

3、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

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

⑤杀人如不能举(尽)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大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

5、意: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

6、置: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

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

??四、词类活用

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

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

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

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

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

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

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

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

五、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

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六、难句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译: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3、项庄拔剑起舞。

译:项庄拔出剑来开始舞剑。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译: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吞并)之心,杀人如恐不尽。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2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 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 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此处隐藏4974个字……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3、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感简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乐满足。

4、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9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何厌之有(餍)

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0

《石钟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

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

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

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

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

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

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

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

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

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

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

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

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

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

二、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暮)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微风鼓浪(振动)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

2、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

3、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

4、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

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5、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③水何澹澹(多么)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

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四、词类活用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

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

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

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②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

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优选]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