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题探讨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问题探讨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问题探讨心得体会1我有幸参加了我镇名师工作室举办的“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期间我听了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及王校长的画龙点睛的讲座,收获很多。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朴实的教学风格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听课体会:
一、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表现在:①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②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牵引之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实质是抽去了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的灵魂的被动接受。③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所做的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
这两节课的阅读教学,牢固树立了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对话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如蔡老师和学生之间声情并茂的分角色朗读触动了我。在这节课中学生是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凸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张老师的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否则,学生不会对生命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必定缺乏基础,其效益必定大打折扣。
一上午的听课、听讲座让我明白了阅读教学要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要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包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渐文化积淀;习得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学会学习。
二、语文课应该是“精讲多练”的课。
蔡老师重点指导了学生朗读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反复读。练习读指名读,齐读,老师示范读后,学生学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意思。这样学生学会了怎样有感情的读课文,课文意思也自己浮现出来。张老师老师讲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她不是告诉学生父亲有多爱儿子,儿子又是多么信任父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交流。给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这样做老师少讲,学生多讲。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这次的听课学习真是收获巨大,特别是梁校长在讲座中给我们讲到的小学语文教学种种具体可行的方法,着实为我以后的教学指点了方向,消除了我的种种顾虑。在自己教学中的很多的困惑,现在变得越来越明朗了。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教学问题探讨心得体会2我镇组织开展的“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以二年级的《坐井观天》和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两节语文课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案例,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有效的课堂。这次活动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这样的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帮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能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教学的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和积累,张艳艳老师在课后推荐阅读书籍的方法,把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张老师精心设计的导语,课堂开场地震灾后视频,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关注。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在愉悦
的情绪中完成阅读过程在阅读中主动开拓思维,深刻理解和感悟文章的精髓,享受审美的乐趣,地震灾后视频,给孩子们以直观的视觉,听觉触动,明白地震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灾难,房屋倒塌,家园毁灭,到处是受伤的,去世的灾民,直击心灵,孩子带着对地震的认识与感触,学习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情绪,学习以后,孩子的情感能得以升华;《坐井观天》一课,蔡老师把课前热身活动加入课堂,借助简笔画,视频,生字开花等多种形式,让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果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对课文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意味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合作学习究学习,帮助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创造疑问,在疑问中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内涵,在这个层面,张老师所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从“了不起”入手,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两方面来带着孩子学习,首先可以带着孩子学习父亲的“了不起”,然后创造机会,引导孩子学习儿子的“了不起”,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反馈和评价,教师总结,这样的话,就更能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提高学生的疑问综合能力阅读除了能积累语言之外还能发展并增强学生的理解、鉴赏、评
< ……此处隐藏4215个字……阅读,蔡兆琼老师善于从寓言故事中,教导学生学习正确态度方法处理问题。张艳艳老师的特点是善于用深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的情感。所谓“教无定法,各有各法”,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训练的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评价的多元性的研究,努力使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我们知道,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的载体。要切实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通过语言理解别人思想的能力。可见,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素养,这就是我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教学问题探讨心得体会5我镇于9月30日上午组织全镇语文教师观摩“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以二年级的《坐井观天》和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两节语文课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案例,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次活动为我们语文教师优质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指出了切实可行的方向。
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都在以“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实践着拓展与改革,变更与发展,以“问题驱动”为基本教学策略,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切入口,将老师的讲授任务转化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我感知,领悟的内动力,唤醒自主学习需求的欲望。利用问题来带动学生的阅读情趣,洞察学生的阅读情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发问,去解决,去提高,去成长!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遵循的最高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而在英国哈佛大学的门口处也高高地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鲜明地写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精辟的观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问,是学的前提,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因,可是要如何发问,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设情景,运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们有主动提问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在这两堂课中,两位老师将问题意识通过一节活生生的课传达给学生,在不断滋养意识教育的同时,完善学生提问、会问、解答、感悟的各项能力,也给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追求。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教学中老师给学生留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学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老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就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讨论、释疑。
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老师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始终注意“导”,始终注意听取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课堂上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一、抓住关键句子,品读、活读,甚至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教师努力让学生走进文本,活读文本,获得深刻体会。特别是抓住文中的几个关键句子,闪烁着父子思想的精华,精心指导学生细细品读、活读,甚至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例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眼睛布满血丝,到处都是血迹。”短短的两句话,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教学时,老师不急于让学生悟出结果,而是让学生深入课文,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挖了8小时,会发生些什么事?此时的父亲又是怎么表现的?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时候呢?又是怎样的场景?在这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父亲经受了怎样的艰辛?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片或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读思结合以体验阅读感受。
二、注重“探究”和“鉴赏”,反复揣摩和咀嚼。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师生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和“鉴赏”,让学生学会触摸文字深处的温度,留意文字背后的多重意蕴,在文字的内涵和外延方面反复揣摩和咀嚼。比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仅仅是在地震中才建立起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章的情景,就以问题获得的答案,重新体验,在反复的研磨中,更加深刻地感悟文章内容的本质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又有了什么突破性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尝试解决,在这样的反复发问—解决的轮回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情感体悟更加彻底深入。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问题的提出者,解决问题的参与者;而且,在发问过程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无形中缩小了距离,学生也会感到轻松无限。
三、强化合作交流、探究商讨的能力。
课堂中,老师强化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商讨的能力,让孩子们在交流中学习,在针锋相对中,实现思想的提升,智慧的碰撞,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问激起千层浪”。中枢镇小学语文教学实施“问题”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课堂教学程序得以简化,课堂教学内容得以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优化,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实现了语文课下零作业的愿望。使语文课堂做到了轻负担、高效率。
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不是旁观者,让学生在思索中学习,在问题中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只有发问的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习和接受知识,才能灵活地运用智慧,思考和拓展的能力在能不断地提高强化,让我们重视“问题驱动”的效应,将学生发问、自主解决的实践能力挖掘出来,另辟蹊径,创造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天地。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真正做到实效,真正做到高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