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

时间:2025-07-15 06:54:22
小学语文评课稿(推荐)

小学语文评课稿(推荐)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1

潘燕红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快速默读课文,感受凡卡杂鞋匠铺的悲惨生活;与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凡卡渴望回到爷爷身边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课堂中教师紧追目标的达成,以悲情为基调,注重语文实践方法引领,紧扣重点字词感悟,有效提升了学生语文能力。

一、以悲情贯穿始终

在课堂开始回忆导入新课的时候,凡的卡写给爷爷的信由录音形式展示,配上忧伤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的基调;整个课堂,忧伤凄缓的音乐始终贯穿,不管在个人读还是齐读的时候;教师的引导语和肢体语言,始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教师深情地说伙计是同等的人,却也要欺负凡卡;在这样挨打、挨饿、挨冻的日子里,难怪凡卡要向爷爷发出请求;为什么你读地那么急切;九岁的孩子居然说出只有死路一条,还这样祈求着爷爷……教师低沉的口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教师自身的先投入文本,走进主人公凡卡内心,才能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才让课堂最后学生的声音几度哽咽。课堂的最后,通过配音补充了未写进课本的小说结尾,当大家也深切期盼凡卡能回到爷爷身边,能过上快乐生活的时候,残酷的现实打破了凡卡和学生的希望,让悲情达到高潮,让心灵再一次痛斥现实。

二、扣字词深入感悟

潘老师在教学研读凡卡写给爷爷信的部分,紧紧抓住重点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有的让学生先悟再读,有的让学生先读再悟。在感悟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悲惨生活的时候,通过静静地默读,圈一圈、划一划读懂的字词,学生抓住“直搓、捉弄、打发、楸、拖、吃的少”等词,说了自己的理解,理解以后的个人读和齐读都是令人满意的。当在教师凡卡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部分时,教师直接让学生先起来朗读,并紧跟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为什么读得急切,为什么读得绝望,于是学生又紧扣词“受不了、来吧、来吧”和紧扣“……和!”谈自己的原因,有的说他在这连狗都不如,对生活绝望了,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有的说宁愿被爷爷打,也不愿被老板打;有的说爷爷的打可能是自己真的错了,而老板的打是自己根本没有错的'。在老师这样放手让学生感悟的情况下,学生的感悟确实多元了,也深入了,最后在反复的读与悟中达到情感的升华。

三、重方法提升能力

课本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蓝本,教材中的各种文章,是人类文化的部分呈现,承载着国家语文教育指导性的信息。只有让学生在这蓝本中找到方法,得到启示,才能向课外延伸和辐射。潘老师在课堂中始终关注这一点,抓住典型,以激励的语言,有效引领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语文能力。比如学生找到一系列动词感悟的时候,教师马上鼓励:“你刚刚抓住一系列动词来体会。”在评价中教师还用到:“你很会读,不仅知道写得好,还知道是怎么写的。”这一切让学生在肯定中得到快乐,同时让方法在课堂中放大,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这些方法。

小学语文评课稿2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教学环节

(一)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马老师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四个大版块:导课;读好课文;识字;巩固总结。

(二)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读课题

知道孩子读课题时,先范读,再齐读紧接着问:“谁能读出是什么样的船?”“小小的什么?”无形中锻炼孩子的朗读能力。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逐个讲解识字方法,运用加一加,猜字谜,拼音拼读,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横下面一间房,两个小人里面藏”“人字进门就是闪”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

片段三:自由读

让全体孩子起立,看着黑板自由读,读完以后坐下。这样的方式有效有趣,很好的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让孩子消除了课堂久坐的疲劳。

二、组织教学能力高超

从马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她的课堂上没有“1、2、3请坐端”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例如:会听的孩子最会学习……

三、注重习惯的培养

例如坐姿,回答问题:说话、回答问题要让所有的同学都听得见;会听的孩子比会说的孩子要厉害的多。

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慢。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评课稿8

张华玲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

(一)注重阅读实践

在本课教学中,李老师创设自然情境,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诵读。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二)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

本次教学老师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听音乐,背唱《小小的船》歌曲,使语文课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同时还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把自己在课内看到的、读到的、说到的、想到的有关太空的景,在课外画下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评课稿3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很成功的(研究型)课。具体纪录如下:

1.新授课由图片引入→姓“司马”→“司”字的写法,创意很好!

在引入新课时,有好的创议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过渡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可以再发挥点教师的智慧,即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于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学生自读课文开始时,可能由于习惯使然,非自读,而是齐读,但还是逐渐变成自读。这可能是平时自读少,而齐读多的习惯造成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课堂真实、有效,未做假。

反思我到中小学听课这20多年的经历,公开课,尤其是对外的观摩课,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 “读字正音”环节,形式活泼、多样,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处隐藏7372个字……》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不同的要求去读,如初读时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间,再读时要把课文读通顺,听范读时要注意停顿,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让每一次读都有新收获,在不断的训练中自然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⑤设计紧凑,过渡自然。用一个大冒险的游戏,把一堂课连到一

起,首尾呼应,结束时更是留下问题,引起下节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有遗憾的课堂才是完美的课堂,才有再反思的空间,我觉得这节课中还有有待商榷之处:识字教学时间占用较多,影响整体课堂学习效果;课堂中要关注所有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回课堂学习中来;写字教学也可以随文进行。

小学语文评课稿13

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石榴,文章用词、用句非常生动,特别是多处采用拟人句,使得无论是石榴花,还是果实,都显得可爱无比。这样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良好范例。而引导朗读品味则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季老师的课对于这一点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课,都可窥见她精心的真情导读,石榴的美丽在品读中慢慢地焕发出来。

她的成功在于: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课注重学生的.诵读,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给于学生较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

在课文的研读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同时需要教师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品读中,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精美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颜色娇美,而且开得茂盛,充满生气,富有情趣。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进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这些词句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美丽动人,生气盎然。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赏读,进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动人。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积累意识。

《新课标》许多地方都讲到了积累,总目标第七条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才能做到丰富的积累呢?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处。”可见,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石榴》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如作者用“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玛瑙般”等词语描写出了石榴子儿的样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写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以至在说话训练中,学生能自然地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描述,可见教学效果明显。

三、学法迁移,强化实践运用

《新课标》提出,要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增加学生语言记录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为我所用,真正把记录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运用能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堂课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学写,读写结合,读中悟法,在阅读过程中穿插语言训练。如仿写作者的拟人写法,发挥想象,也用拟人手法写一写水中鱼儿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绍了石榴果实里面的样子、颜色、味道,用词优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好词佳句的同时,创设生活情景,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学写一种水果。因此,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评课稿14

小语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认为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把这点融入了教学过程中,体现得很好。

一、课堂教学程序清晰,有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整个课堂充满了激情。

二、整个课堂教学教师紧紧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采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方式去读,让学生体验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适时恰当地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中,在感悟中,感受到时间的珍贵。

三、板书设计书写规范,内容明了,能体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这节课中,我提出两点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在表达上要具有规范性和准确性。

例:1、师问:“我”为什么要忧伤?谁能带着忧伤的感情把第一段读一读?

2、谁能带着忧伤的心情把第二段读一读?3、“看到太阳沉进山头,鸟儿飞过天空。”你能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着急)。刚才我们同桌比一比,相互读6、7自然段,一个读一段,谁能把握住这种心情?我认为老师在自然段与段的表述上有点含糊。

二、整个课堂把不同形式的朗读贯穿于教学中,注重了朗读训练。但学生用“无奈”、“惋惜”、“忧伤”的不同语气去读课文,我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教师可适当的进行范读。

小学语文评课稿15

听了杜丽娟老师《桂林山水》的教学,我的感受比较深,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杜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对文本知识的定位是“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对能力方面达成的目标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谈话导入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以去探究、寻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杜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对个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读,请学生用最最生动的语言读出山水的优美等多种方法阅读。

李老师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让学生感受了“山”与“水”、树与花、景与画完整结合起来,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特形成一个完整的美。这里如果再强调的山和水的融合,处理教材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交给学生理解就更好了,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美。还有就是一个我们教师普遍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如果能丰富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一节成功的好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会吸取经验,改正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小学语文评课稿(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