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合集15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1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那种不顾学生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早已被广大学生所抵制。课程改革正强势吁求一种彰显学生个性的生态和谐课堂。所谓“和谐产生美”,生态和谐的课堂能让师生实现心灵的高度契合,实现师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等诸多方面的平衡。因此,原生态的和谐课堂应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科学解读,轻叩生态和谐课堂的大门
以往的教学,教师习惯于针对教材中的训练重点、每一节后面的训练题,通过搜集教参,整合出所谓“最佳”的教案,特别是现代网络时代,丰富的资源实现了共享,更多的教案可以借助邮件或网络来实现。平时繁琐的工作也时常让我们无瑕去认真解读文本。可想而知,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缺少对教材深入细致的品味解读,又怎能收获课堂中动态的生成?或许连最基本的课前预设都很难实现。特别是课改后的教材,课后显性的要求变得更加宽泛,训练好像变少了,可供借鉴的教案也少了,就连配套的训练题也少了,留给我们教师更多的'是自主理解,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和对文本的超越与升华。只有我们静下心来,沉下身去,充分解读好文本,方能游刃有余领悟教材,驾轻就熟使用教材,特别是在领会教材的内涵上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渗入自己丰富的情感,用以激活学生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强化人生体验,达到情感与课文的彼此交融,让学生的内心与文本、与作者、与人物同喜共悲,同喜同乐。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用以解读文本时投入时间的多少,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益。同样面对古诗,简单地诠释,将文本重现,收获的仅仅是表象,学生不可能获取灵魂的体验,而深入剖析文本,深度挖掘文本,则可展现文字背后隐含的精彩。如观摩江苏省知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古诗两首》授课视频,孙老师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科学整合,深度挖掘,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共赢,从而在整合中实现了学生语文素养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样观摩其他一些老师的课,对教材缺乏深层挖掘,浅尝辄止,粗略钻研,学生仅仅只是面对精美的课件,多读、多演、多活动,而将原本教材中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去玩味体会的语言文字却忽略了,学生感知的也只是肤浅的东西。这样的课堂,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寥寥,体验不深,离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可谓相去甚远。
二、领会主旨,扣住生态和谐课堂的命脉
何谓语文教学的命脉?对于小学阶段,无疑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特质,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飞跃,不断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偏离了这样的轨道,语文教学无异于南辕北辙。然而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忽视语文精髓,偏离语文课程特点的课堂随处可见,将语文课演绎成说教的思品课、干瘪的自然课、缺乏活力的科学课,让学生不胜其烦,不仅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使语文课堂与新时期追求的语文本真教学渐行渐远。反之,如果我们准确把握语文的本质,在该朗读处放声朗读,在该写的地方尽情地写,对需要悉心品味之处引导学生尽情品味,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内心感受。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教师抓住“拼命”“有气无力”等字眼,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的内在,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短短数字,无不将文中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出来,教师和学生针对这些关键词句,仔细推敲,耐心品味,将语文学科的真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透彻的感知,可见,将原本单调孤立的文字,放大其生命特征,把握语文的命脉,可以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无尽的精彩,学生也可以在这样的课堂中大放异彩,实现师生最大程度的和谐与灵动!
三、优化策略,构建生态和谐课堂的关键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精湛的教学艺术,体现在对课堂的组织上,活力而不松散,严谨而不严肃,教师行云流水,指挥若定,学生意气风发,思维张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获得心灵的陶冶,享受灵魂的熏陶。
1.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辅相成。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与文本、与学生、与自我不断产生心灵的交流,精神上的碰撞,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文本各有特色,也并非每一篇文章都是与学生心灵契合的美文佳作,学生也不可能永远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作为教师,要履行好引导者的作用,充分放大教材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容,并帮助学生瞄准切入点,找准连接点,引领学生感知文本重点、难点、亮点,赏析到文章中迷人的风景。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我引导学生抓住“迷”字,将其作为整节课的切入点与突破口,从而帮助学生去理解“着迷”“迷恋”“痴迷”等词语的内在含义,进而体会文章的内在。
2.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
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课堂,我们教师在演绎语文教学时,切忌古板机械的重现。此外,语文课堂还应是富含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师应时刻通过点拨,不断让语文课堂迸发智慧的火花。如《谈成语》一节,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学生通过“成语天地、成语卡片、成语接龙”等环节,极大的展现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既体验了久违的轻松,更突显了创新的灵感。
语文是生活的浓缩,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也是师生必须面对、无可回避的真实,语文学习是学生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让我们本着对自己专业发展负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静下心来,戒除浮躁,优化措施,不断追求和谐生态的语文课堂吧!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23月21日,市教研室组织 仪阳、安站、孙伯、潮泉四个乡镇的语文教师在我们潮泉镇中心小学参加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次的观摩学习,我对高效课堂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下面我针对这次学习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首先,我们学校的李荣荣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真正做到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性的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提出明确性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并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保证能让学生在充分地阅读课文后有所悟,有所思。
学生自学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秩序井然又不失热烈。在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不同小组的成员谈理解、谈感受,教师及时给予评价,教师那亲切的评价性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那样贴切到位,“你最聪明,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语言真美,你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老师为你高兴……”这些语言像潺潺的小溪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要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这节课还有一点值得我学习的就是教师重视朗读教学,但教师决不是让学生为了读而读,而是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学习中 ……此处隐藏20492个字……学生在多彩的活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生动,更快乐,更高效。我们的学生才会快乐高效地学习。
这次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我们农村小学很实用。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在不断的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人格魅力,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15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改革中如火如荼地开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目标。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具体体现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有效。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为打造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教师的课前准备要特别充分,也就是说教师的备课环节要力求做到追求完美。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如果教者自己对文本没有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二、转换角色,书山有路勤为径
要想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就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课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应致力于“导”,让学生思考一个个难度适中的“为什么”,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新鲜感,保持思考的状态,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且收效颇丰。在具体教学中,在解决教学难点时,教师应将一个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用这些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刺激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生的动力。为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产生疑问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思考,在朗读中培养感情,在即兴发言中锻炼口才,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这样以“导”作“匙”,帮助学生敲开思考的大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三、关注社会,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教师要学会关注社会,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去接触社会和生活,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关注社会外,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使学生融入社会之中,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当学生有了一腔热血,他们自然会关注时代的发展,注视世界的变化,自然会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时事。关注社会能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改变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陋习,能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能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四、引学生感悟生活,使课堂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即生活”“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文是对生活的概括、提炼与创新,在生活中我们总能找到或看到它的影子。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努力唤起学生的点滴记忆,让他们在生活中尝试感知,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创设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等,让学生演绎文字,把文字变成生活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中的负荆请罪时,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廉颇和蔺相如,将两人的语言、动作、表情展现在每一个学生面前,感受蔺相如的开阔胸襟、以大局为重的远见和廉颇的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激发,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臂膀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把视听有机结合到一起,能把复杂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包含的信息量大,使课堂生动活泼,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经常把生字配以生动的动画出示,这样节省了以往板书的时间,学生识字的兴趣高涨,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我在教学《日月明》这一识字课时,将难认的会意字“鲜”“灭”“森”“众”“休”“磊”“歪”等字用动画演示其构字方法,直观形象地让孩子们记住了字形,并且学生还能自己编顺口溜识记会意字,如:三口“品”,田力“男”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高,课堂效果非常好。
六、学生课前有效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备条件
学生预习的过程,同时还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效的预习使我们的课堂节奏加快,教学容量加大,课堂精彩高效。《和田的维吾尔人》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我指导学生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说一说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检查预习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较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扎实的预习为后面的品读课文、积累语言腾出了时间。针对这节课,我进行了反思,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课前预习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发现问题。
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课堂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通过在语文课堂中设计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待问题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能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优点,使自己在以后思考问题时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对以后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八、合理运用激励评价,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和激励者的作用,让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对学生和自己产生信心,进而克服心理障碍,不断地在学习中挖掘思维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不能挖苦打击学生,要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在课堂作业中,教师针对学生做出的解答,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即使有问题也要委婉地提出,不能一味地说缺点而忽视优点。针对学生平时的进步,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表扬学生,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语文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让更多的同学去感悟美丽的语文,热爱语文,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