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16 03:10:22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1

【选材】

1.视频:《朗读者》(贾平凹)、《经典咏流传》(《陋室铭》、《梅花》);

《感动中国》(耶鲁村官秦玥飞)

2.故事分享:农村诗人余秀华、白茹云;

3.美文欣赏:散文《百合花开》(林清玄)。

【设计思路】

本册教材属于新编教材,新编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保证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使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与训练更为清晰.本着这个原则和标准,所以我选取了《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和《感动中国》这三个最能体现人文主题、渗透传统文化,也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素材作为《一棵小桃树》的课前准备素材,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

其次,选取的这类素材与《一棵小桃树》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要求学生习得的语文素养是一脉相承的。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考试的重难点,它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常常让学生陷入“读懂了却说不出、道不明,更不知如何下笔和表达感悟”的困境。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曾说,语文课不要局限于课堂上的几篇课文,要努力促进学生读书。课讲得好就是不限于课堂内的几篇课文,一学期让学生阅读上百篇文章。让学生更多的学习,更多的读书。

所以面对刚步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我也选取了林清玄的《百合花开》这篇较浅显易懂的散文,遵循由易到难的、有层级序列的梯度结构来设计本课的教学,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品读散文。

再者,在教学中搭建适合学生交流、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这些能力将在“初读、研读、赏读、质疑、创读”这些环节得以体现),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和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力能力。

这样的设计安排,旨在通过阅读、品鉴浅显易懂而又内涵丰富的散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七年级下册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也是自读课文。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前一课是教读课《紫藤萝瀑布》,作者由赞美眼前的藤萝花,到回想旧日的藤萝花,在比较中表现时代的影响和社会的变迁;而《一棵小桃树》中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展示事物发展的过程。两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对“物”的客观描摹和情志意趣的表达均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具体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落实文本的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是《外国诗二首》,一首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两首诗语言浅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前者写于诗人被监禁时期,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仍然满怀生活热情,以劝告的口吻,热诚坦率地表达自己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后者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学情分析】

学生现在处于七年级下的阶段,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本文很多内容是从儿童的角度叙述和描写的,因此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针对文章涉及的哲理方面,老师做好引导,要努力促成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研读,努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小桃树的形象所寄托的感情并从文中感悟生活所蕴含的哲理。

2.通过学习本文借所写之物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感知“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品情感,感悟生活内涵。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感知“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点拨深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前置学习】

1.收看《朗读者》《经典咏流传》《感动中国》相关视频; 2.故事分享:农村诗人余秀华、白茹云; 3.美文欣赏:《百合花开》(林清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引用苏格拉底的话(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导入。(幻灯片展示)

过渡语:今天我们将通过《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来了解作家贾平凹的为理想而战的奋斗史。

板书课题:一棵小桃树

【本版块设计意图:通过前置学习的氛围营造,达到“授之以欲”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用名人名言导入,以“语言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有温度”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4分钟)(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检查】(幻灯片展示)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自由诵读,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幻灯片展示); (三)谈谈初读感受。

1.生:谈初读感受;

2.师:引导学生分析小桃树这一形象;

过渡语:究竟是怎样一棵小桃树能让人如此记忆深刻呢?(进入下一环节)

板书:易读错的字(摞、撂)

【本版块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预习和初步感知,形成个体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研读(15分钟)(合作探究、点拨深化)

(一)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幻灯片展示)

过渡语:如此普通平凡的小桃树何以让作者牵肠挂肚啊?(进入下一环节)

(二)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运用了什么手法?(幻灯片展示)(合作探究)

1.生:小组讨论后发言

2.师:引导

过渡语:诗言志、文亦言志。(进入下一环节) (三)作者想通过小桃树告诉我们什么?(点拨深化)(幻灯片展示)师引导:就你平时收集的资料,哪些人具有小桃树这样的特质?【亮点】

过渡语: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疑问?(进入下一环节) 【本版块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个人展示及教师点拨,适当补充相关有影响力的 ……此处隐藏19226个字……中如何称呼它?

生答:我的小桃树

师:文章有8次称呼它为“我的小桃树”,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八处,你从中悟出了作者对小桃树怎样的情感?

学生朗读,师生交流情感。

生答:喜爱怜悯痛心惋惜无可奈何敬佩愧疚赞美

师过渡语:作者为何如此执着地称呼它为“我的小桃树”?这深厚的情感从

何而来?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人生经历?

四、三读品人生(22分钟)

7、了解贾平凹的成长经历。

①学生带着问题“你从中知道了贾平凹怎样的人生经历?”默读课文7/8

段有关语句

②学生交流。

③老师讲述贾平凹的四则小故事,每讲一个故事,让学生说说你感受到了贾平凹怎样的人生经历。

引导学生明确——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PPT出示:走近贾平凹)

故事一:苍蝇叮烧饼的故事。

故事二:上学的故事

故事三:猜谜语的故事

故事四:退稿的故事

故事一:贾平凹的父亲带他去集市,路过一家国营饭店,饭店的主任恰巧是老乡,父亲和饭店的主任闲聊,贾平凹却一眼一眼地盯着锅台上放着的三碗面条,旁边的长凳上有个篮子,里边是烤出的烧饼,一只苍蝇在上面起起落落。贾平凹很想让父亲买给一碗面条或者是一只烧饼,可是父亲没有,走在回家的路上,贾平凹就一直恨自己不是那只苍蝇。

故事二:贾平凹在自传体小说《我是农民》里这样描述过自己上学时的经历:那时我14岁,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翘。我打不过人,常常被人揪了那撮毛儿打。由于个子矮,下课后同学们拿我做夯来打,我没恼过。上体育课时,谁也不肯将球传给我,怕我个子矮守不住,我跟着队员跑过来跑过去,就觉得没意思了,再也不爱球类。

故事三:贾平凹在西北大学读书的时候,是学校出了名的“苦行僧”,班上的几位城里人常常故意给他制造一些尴尬。在一次联欢会上,一位同学出了一条谜语,说是“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起床不吃饭,就往教室跑”,并点名要贾平凹“猜一个人”。贾平凹知道这个谜语明摆着就是说自己的,当着众同学的面,贾平凹惶惶站起来,嗫嚅了半天,回答道:“是我!~ ”说完,他跑出了会场,在阅览室后的花园里,用泪水冲洗着心灵的创伤。

故事四:贾平凹在读大学时,把一首诗寄到省报,稿子寄出去后,他每天留心《陕西日报》,半年过去了,他的稿子源源不断的送去,又源源不断的退回来。他写的十几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竟没有一个变成铅字。 1974年10月的一天,22岁的贾平凹在路过一家报摊时,无意间向报摊瞥了一眼,猛然间,他看到“贾平凹”三个黑体字映在眼里,他忍不住尖叫一声,连忙捂住嘴巴,慌忙逃走,等情绪平复了再又折回来拿出兜里仅有的两角钱买了十份报纸,两千多字的散文《深深的脚印》登在了1974年《西安日报》上。

教师过渡语:通过了解贾平凹的人生经历,我们发现他和文中的小桃树有着惊人的相似,现在,你觉得文中的小桃树还仅仅只是一棵树吗?

8、引导学生明确——小桃树就是另外一个“我”

9、引导学生理解——小桃树就是我儿时梦想的化身。

教师过渡:贾平凹的散文还往往创造出一种物非物,我非我的朦胧意境,文中的小桃树对我而言还有特殊的意义,他当初为何会种下那棵桃核?

①引导学生看课文第三段,理解“我的梦”

找到关键句:“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

学生谈句子的理解。联系前文,抓住“不甘心” “我的梦”,说出我期望桃核开花,让我看见桃花,让我幸福一生

② 、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感激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③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此环节PPT显示:小桃树—————我托物言志)

教师过渡语:那个欲绽的花苞真的孕出一个桃儿来,今天我们再来看贾平凹已经需要仰视才看得见,他已经成为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奇才。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部分代表作。

10、欣赏贾平凹部分代表作。

(学生看视频贾平凹的部分代表作)

11、畅谈收获。

①学生谈收获

②老师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卑微瘦弱多舛不屈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的

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点目标: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自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了解自读学情: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中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难点。

关注课文旁批,理解自读要求: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是提问的?你自己能解决问题吗?

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

五处旁批,后三处提问,教学中利用这三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作者情感以及相关主旨。

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

即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第四段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品味语言,感受深意。第四段教师做出指导示范,再放手学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语句,重在感受品味,课堂上不做细致的研读品析。

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理解小桃树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本文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最后一处旁批引领思考,即文章第一个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阅读重在悟情。《一棵小桃树》的第一段文字研读:“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常常”一词尤见感恩怀念之深。

问:如果作者只能写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你觉得,他会写哪个字?以此问把整节课推向高潮,打开学生阅读思维的大门,进一步理解本文复杂深沉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