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21 18:06: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综合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常以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三是以大量的机械操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长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收桌式题上,学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

为了使数学复习的更有效,为此建议数学复习利用该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结构为“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小组合作,看书整理→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强化练习,拓展延伸”。这个模式的实施程序包括五个阶段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没有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因此数学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产生问题,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小组合作,看书整理

传统复习课,教师往往把目标定位在“查缺补漏”上,因而呈现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题目。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因而,要把复习课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目标的实现上。

1.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

2.找准“探索点”——系统化整理。

3.准备必要的材料。

4.要让学生合作探索整理。

5.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三、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在合作整理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整理知识的结果。

2.有序展开汇报交流活动。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

四、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

1.利用学生的整理结果进行知识梳理。

2.教师引导梳理。

3.进行方法的总结。

五、强化练习,拓展延伸

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包括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练习除有一定量的要求之外,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1.综合性练习。要求学生能通过题目解答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2.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3.开放性练习。传统复习课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些封闭性题目,思考空间小,思路狭窄,设置开放性练习,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4.解决问题练习。要求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一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2.教师引导梳理。

3.进行方法的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片若干

板书设计: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

1、把下面几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小数

3、请同学们和老师比赛,判断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4、揭示课题:为什么老师判断的这么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尝试练习 提出问题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根据计算结果,板书

根据结果,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

根据分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本节课核心问题

2、自愿分组 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3、汇报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无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并由学生分类。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教材怎样表述。

4、评价提高 实现优化

第2小组和第3小组的发现有矛盾么?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一练2

同组同学互相出数,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四、全课总结

五、学生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此处隐藏11966个字……>(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 )个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个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个7,42是7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习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圆的认识包括直径、半径、π、轴对称图形等概念以及圆的画法、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内容。教学设计中,重点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在解决问题时能根据不同条件和问题灵活运用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对于观察范围随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知识的复习,采用结合具体实例复习的方法,还可以列举一些应用此部分知识来解释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进行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构建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有序地汇报,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示范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学生对所学的圆与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复习

1.复习圆的相关知识。

(1)说说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什么确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

画圆时圆规带有针尖的脚所在的点叫圆心。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r=或d=2r

(3)圆周率通常用什么来表示?取值多少?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通常用字母π来表示,一般取值3.14。

(4)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C=2πr或C=πd S=πr2

(5)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用转化法推导出来的。

(6)复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②把带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③把带有铅笔的一只脚绕这个固定点旋转一周。

2.完成教材104页1题。(课件出示)

左图:圆的直径=(6)cm;

正方形的周长=(24)cm。

右图:圆的直径=(8)cm;

梯形的上底=(8)cm;

梯形的高=(4)cm。

3.完成教材105页2题。(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C=2πr或C=πd S=πr2

(2)列式解答。

  C(1)=2×3.14×2=12.56(cm)

  S(1)=3.14×22=12.56(cm2)

  C(2)=3.14×3=9.42(cm)

  S(2)=3.14×(3÷2)2=7.065(cm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